中国塔有两种分类方式,一是按性质分类:喇嘛塔(藏传佛塔)、宝箧印塔、金刚宝座塔、“中国屠婆式”塔(无缝塔)多宝塔、文峰塔;二是按形制分类: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内部楼阁外部密檐式塔、造像塔、幢式塔、异形塔。
由于使用材料不同,古塔的建筑构造有着不同的结构方法。尽管建筑材料和修造方法不一样。但是塔的几个主要构造部分是基本相同的,如下简要介绍。
楼阁式塔
古塔主要构造都有哪几部分?
一、地宫
塔的构造除了地面上的塔体之外,在地下还有一部分特殊构造——地宫,也称为“龙宫”或“龙窟”。这一部分特殊的构造,是其他的宫殿、坛庙、楼阁等建筑所没有的。为什么要有这一部分构造呢?这是因为塔是埋藏舍利的东西。据考察,在印度,舍利并不是深埋地下,只是藏于塔内。而传到中国来之后,与中国传统的深葬制度结合起来,便产生了地宫这一种形式。
凡是建塔,首先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地宫,以埋藏舍利和陪葬器物。这与中国帝王陵寝的地宫相似。当然塔的地宫远远不如帝王陵寝的规模那样大,陪葬的东西也少得多。塔的地宫内安放的东西主要是一个石函。石函内有层层的函匣相套,也有用石制或金银、玉翠制作的小型棺椁。内中一层即为安放舍利之处。此外,在地宫内还陪葬有各种器物、经书、佛像等物。地宫的形式,是用砖石砌成的方形或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的地下室。地宫大都深埋地下,仅有个别半入地下或安置在塔内。
二、塔基
塔基是整个塔的下部基础,覆盖在地宫上。很多塔从塔内第一层正中即可探到地宫。早期的塔基一般都比较低矮,只有几十厘米。
例如现存两座唐以前的塔——北魏嵩岳寺塔和隋代历城四门塔的塔基,都非常低矮,而且很简单,均用素平砖石砌成。
有的塔基仅一二十厘米高,很不明显,甚至年久残缺。例如长安兴教寺玄奘塔,就根本看不到塔基了,以致被误认为塔从地出。
在唐代,有的塔为了使它更加高耸突出,在塔下又建了高大的基台,例如西安唐代的小雁塔、大雁塔等。
亭阁式塔的塔基,在唐代也开始发展成高大的基座,例如山西安邑泛舟禅师塔、济南历城神通寺龙虎塔等。
北魏嵩岳寺塔
三、塔身
塔身是塔结构的主体。由于塔的建筑类型不同,塔身的形式也各异。各种不同类型的塔,就是按照塔身的形制来划分的。
塔身内部的结构情况,主要有实心和中空两种。实心塔的内部,有用砖石全部满铺满砌的,也有用土夯实填满的。纵或有些实心塔内也用木骨填入,以增加塔的整体联接,或增强挑出部分的承载力量,但结构仍然比较简单。现只将中空塔,即能登上的塔的内部结构,简略叙述如下。
1、木楼层塔身
是木造楼阁式塔的结构形式。中国现存木塔实物,首推应县木塔。
2、砖壁木楼层塔身
这种塔身的砖体,内部好像一个空筒,也称空筒式塔身。早期的楼阁式或密檐式砖塔,大多是这种结构。
楼阁式砖石塔楼层,大都与门窗位置和外部塔檐的位置一致,例如西安大雁塔、杭州临安功臣塔、苏州罗汉院双塔等。
密檐式塔的楼层,一般与门窗或外檐的位置并不一致,因为密檐式塔自一层以上,塔檐密接,相距已经不够一个楼层的高度了,例如嵩岳寺塔、小雁塔、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等。
3、木中心柱塔身
早期的木塔,多用中心柱作为塔身的骨干。它的结构方法是以巨大木柱,自塔顶贯通全塔,直入地内。中国现存实物中,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尚存这一种结构方式。
西安大雁塔
4、砖木混砌塔身
这种塔身,是从木结构塔,转化为砖石塔的过程中的一种结构方式,即塔身用砖砌,塔檐、平座、栏杆等部分均为木结构。塔的砌壁内,也砌入木梁、木枋,并挑出角梁和塔檐。这种结构在宋塔中极为普遍,例如上海松江方塔、杭州六和塔、苏州瑞光塔、北寺塔等等。
5、砖石塔心柱塔身
这种塔身的结构,是中国古代砖石结构发展到高峰时的产物。在塔的主体结构上,完全摆脱了以木材作为辅助构件的结构方法,塔身全部用砖砌造。
6、高台塔身
金刚宝座塔,实际上就是把塔身砌成高大的台子,从台子的内部砌砖石梯子盘旋登上。北京碧云寺塔,呼和浩特慈灯寺金刚宝座塔,都是这种做法。
7、其他类型塔身
喇嘛塔的塔身是一个圆形覆钵。明清时期,在圆形塔肚子的正面,开始设置焰光门,形如小龛。此外还有以覆钵与楼阁结合的塔身。
四、塔刹
任何一个塔,在塔身上都要安设一个顶子。塔刹,作为塔的最为崇高的部分,冠表全塔,至为重要。
在建筑结构的作用上,塔刹也很重要,是作为收结顶盖用的。木结构塔的塔顶,四角或是六角、八角以及圆形。各个屋面的椽子、望板、瓦陇,都集中到一点来了。
还有许多塔刹,本身就是一座小型的喇嘛塔,最典型的是河南安阳的天宁寺塔,在五层塔顶之上建了一个相当大的小型喇嘛塔。
塔刹本身也是一个小塔。它的结构也明显地分为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内用刹杆直贯串联。有的刹基内也有象地宫的窟穴,作为埋藏舍利和其他经书、金银玉石等器物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