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忙于丰收一年的辛勤结晶,秋天是创作的季节,诗者更偏爱于秋天,留下了大量描写秋天的诗文来抒发自己的心意。除了农事和创作,古人在秋天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
秋社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是为秋社,是中国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吴自枚在《梦粱录·八月》写到:“秋社日,朝廷及州县差官祭社稷于坛,盖春祈而秋报也”。按照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从上古开始,社神就成为了祭祀系统中的祀典之神。古老的“社神”已有了很多变化,但祭祀土地神的习俗一直保留下来。
登高赏菊
古代文人逢秋必登高,登高必饮酒,饮酒必赋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人登高,一般在重阳节之日进行。重阳节登高,人们还会“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因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加之对山神的崇拜,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
秋狩
秋狩是秋天出游的好选择。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描写的就是他秋天狩猎的场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此外清代皇帝每年秋天到木兰围场巡视习武,行围狩猎叫“木兰秋狝”。这是清代帝王演练骑射的一种方式。“木兰”,本系满语,汉语之意为“哨鹿”,亦即捕鹿。通过行围活动,不仅可以使八旗官兵保持传统的骁勇善战和醇朴刻苦的本色,做到安不忘危、常备不懈。同时,皇帝可以借每年的木兰行围,在那里定期接见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以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满蒙关系,这对于北方边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秋闱
指秋天的乡试,每三年一次。乡试发的称为“乙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取中者称为“贡士”,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分为三甲。其中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连中三元”。
秋后问斩
古代刑罚一般集中在秋天,秋后问斩的意思最早来自《礼记·月令》:“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秋后,指秋分之后。古代刑部官员认为行刑要天人合一,人的生死应与自然和谐。另外朝廷施政也要顺应天时,春天适合庆典,夏天适合赏赐,秋天适合处罚,而冬天则适合行刑。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民谚“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秋后算账”等等,都有类似的含义。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人秋天的活动,欢迎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