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宋城市文化对比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2-11-07 13:12:13  来源:中式营造  作者:郑若一 段雪如
核心提示:提到唐宋两朝,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繁荣昌盛,军事强大,但我们今天从唐宋两朝的城市文化入手,带大家感受唐宋两朝的魅力。

  提到唐宋两朝,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繁荣昌盛,军事强大,但我们今天从唐宋两朝的城市文化入手,带大家感受唐宋两朝的魅力。


  唐代市坊文化的发展


  唐朝是一个统一的朝代,社会稳定,统治者对于基础建设的修缮等等一系列原因,使得商品经济比以往繁荣,也因此唐朝商人的地位比以前也有所提高,出现了全民经商的局面。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门。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可见唐朝商业活动的频繁,农商业相结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酿酒业,榨油业,手工业等等,他们或者形成一种商业模式,大部分的农民都以去集市的形式,也就是通过摆摊的模式,将自己制作的商品出售出去。



  唐代市坊文化的发展决定着唐朝城市建筑的风格,唐朝人民经济的主要模式,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方面。


  在《太平广记》记载:两市屠沽,鱼肉不售,在长安,有卖鱼肉的摊子,在沿海地区还有专门的鱼肆。对于水果,也有专门的水果市场,“尝客游至华阴市,见卖瓜者,买而食之”,这其实就比较有画面感了,一个道士游行到华阴,看到路边上有卖瓜的人,便买而食。对于主食,则一般都会在小摊或者是店里买到,而这种主食的买卖,因为成本比较低,一般都以摆摊或者以小推车的形式来进行交易,这些都有记载。


  而唐代市坊经济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坊市制,将住宅区和商业区分离,商业区便是市民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也便是摆摊方式的集市,这种方式,方便了官府的管理,又利于城市的管理,而专门的商业区,也成为人们专门进行采购的场所。


  唐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较为迅速,尤其是寻常百姓,为了生计均将自己的手工艺品,食物等出售,他们因为节省成本,往往以摆摊的形式,久而久之,人们也逐渐适应这种市坊小食,让人感觉有乡土气,更有一种亲切感。



  宋代市坊文化的发展


  宋朝经济最主要的表现便是市井经济的繁荣,不但城市得到发展,还兴起了多个商业市镇。并且打破了唐代以来坊市的界限,也就是商业区和居民区开始混合,居民再也不用为了逛街而专门去商业区。宵禁制度的打破也促进经济的发展,宋代居民开始有了夜生活。


  这个夜生活更像是我们的夜市,不仅有种类繁多的商品,还有酒肆茶肆的开放,戏曲文化的发展,瓦肆勾栏等娱乐场所,这个城市也更加多元化。


  像是我们从文学作品中看到的宋朝的市场形态,武大挑着担子卖炊饼。最为直观,最能体现宋代商品经济,市民经济发展的便是清明上河图,展现东京汴梁的酒楼茶肆,街镇繁华,无论是文人骚客,还是市井小民都以自己的方式逛街买卖。


  唐宋城市文化对比


  比较一下唐宋两代的都城,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们呈现的不同气象。


  唐代长安城的都市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的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唐代的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的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的结构,大体上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


  南宋的“行在”临安也是如此。描绘宋代都城繁华景象的笔记之类文学作品有很多,也有存世的著名画卷,比方说描写北宋后期东京开封都市风貌的《清明上河图》,大家都非常熟悉。



  而对于南宋都城临安,当时的笔记如《梦粱录》《武林旧事》《西湖老人繁胜录》等等,都叙述了杭城内外的市井繁华景象:“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足见杭城繁盛耳。”


  无论是如今的夜市还是市坊文化,都和唐宋时期的市民经济有所关联。尤其是在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打破了唐代以来的坊市制度,加上瓦肆勾栏等娱乐方式的产生,对于现在的市坊文化和夜市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同时,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虽然是商业模式从古至今,但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符号,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将这种方式不断传承发展下去。


 
标签: 唐宋 城市文化

本文标题: 浅谈唐宋城市文化对比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04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