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唐宋两朝,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繁荣昌盛,军事强大,但我们今天从唐宋两朝的城市文化入手,带大家感受唐宋两朝的魅力。
唐代市坊文化的发展
唐朝是一个统一的朝代,社会稳定,统治者对于基础建设的修缮等等一系列原因,使得商品经济比以往繁荣,也因此唐朝商人的地位比以前也有所提高,出现了全民经商的局面。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门。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可见唐朝商业活动的频繁,农商业相结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酿酒业,榨油业,手工业等等,他们或者形成一种商业模式,大部分的农民都以去集市的形式,也就是通过摆摊的模式,将自己制作的商品出售出去。
唐代市坊文化的发展决定着唐朝城市建筑的风格,唐朝人民经济的主要模式,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方面。
在《太平广记》记载:两市屠沽,鱼肉不售,在长安,有卖鱼肉的摊子,在沿海地区还有专门的鱼肆。对于水果,也有专门的水果市场,“尝客游至华阴市,见卖瓜者,买而食之”,这其实就比较有画面感了,一个道士游行到华阴,看到路边上有卖瓜的人,便买而食。对于主食,则一般都会在小摊或者是店里买到,而这种主食的买卖,因为成本比较低,一般都以摆摊或者以小推车的形式来进行交易,这些都有记载。
而唐代市坊经济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坊市制,将住宅区和商业区分离,商业区便是市民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也便是摆摊方式的集市,这种方式,方便了官府的管理,又利于城市的管理,而专门的商业区,也成为人们专门进行采购的场所。
唐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较为迅速,尤其是寻常百姓,为了生计均将自己的手工艺品,食物等出售,他们因为节省成本,往往以摆摊的形式,久而久之,人们也逐渐适应这种市坊小食,让人感觉有乡土气,更有一种亲切感。
宋代市坊文化的发展
宋朝经济最主要的表现便是市井经济的繁荣,不但城市得到发展,还兴起了多个商业市镇。并且打破了唐代以来坊市的界限,也就是商业区和居民区开始混合,居民再也不用为了逛街而专门去商业区。宵禁制度的打破也促进经济的发展,宋代居民开始有了夜生活。
这个夜生活更像是我们的夜市,不仅有种类繁多的商品,还有酒肆茶肆的开放,戏曲文化的发展,瓦肆勾栏等娱乐场所,这个城市也更加多元化。
像是我们从文学作品中看到的宋朝的市场形态,武大挑着担子卖炊饼。最为直观,最能体现宋代商品经济,市民经济发展的便是清明上河图,展现东京汴梁的酒楼茶肆,街镇繁华,无论是文人骚客,还是市井小民都以自己的方式逛街买卖。
唐宋城市文化对比
比较一下唐宋两代的都城,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们呈现的不同气象。
唐代长安城的都市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的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唐代的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的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的结构,大体上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
南宋的“行在”临安也是如此。描绘宋代都城繁华景象的笔记之类文学作品有很多,也有存世的著名画卷,比方说描写北宋后期东京开封都市风貌的《清明上河图》,大家都非常熟悉。
而对于南宋都城临安,当时的笔记如《梦粱录》《武林旧事》《西湖老人繁胜录》等等,都叙述了杭城内外的市井繁华景象:“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足见杭城繁盛耳。”
无论是如今的夜市还是市坊文化,都和唐宋时期的市民经济有所关联。尤其是在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打破了唐代以来的坊市制度,加上瓦肆勾栏等娱乐方式的产生,对于现在的市坊文化和夜市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同时,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虽然是商业模式从古至今,但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符号,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将这种方式不断传承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