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舟山二村,踏着青石板,感触着历史的苍老和岁月幽深。那一条条弯曲小巷,默默叙说着千年往事、人世沧桑。抬望眼,鲤鳞似的瓦片逶迤远去,烟云般的历史扑面而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舟山二村,尤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般,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美丽画卷。舟山向来富庶,曾有不少商贾巨富在此安居乐业,享受着碧水舟山带来的繁荣兴旺,也偏安于舟山世外桃源般的惬意舒适。如今,在舟山二村,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一些商贾大院,这些古民居都有着各自主人喜好的建筑特色,而每户古民居的建筑风格既协调和谐,又错落有致,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舟山二村至今仍保留着上百幢雕刻工艺精湛,时代特征明显的清末至民国初期古建筑群。村内水系、街巷格局保存完好,保留有众多的宗祠、民居、商业店铺、古井、骑街楼等近代代表性建筑。一幢幢古民居青墙黛瓦、鳞次栉比,历史积淀和岁月剥蚀留给古民居的印痕随处可见。
当我们一行沿着舟二村特有的古条石与青石板铺就而成、交相辉映的鱼池街上,映入眼帘的是青瓦白墙,青石板小路,蜿蜒巷弄,山水壁画,清逸的古宅厅堂……上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历经战火、匪乱,依旧静谧优雅,以一种岁月无法破解的力量,坚守在这里。发酵出一种无法复制只能远观的美,让每一个驻足的人和事都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黄印若公祠”和“传灌三层楼”是砖瓦木柱结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很富有层次感,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营造出一种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灵动轻快的韵味,特别是每扇门窗上的雕饰,刻着各种人物传说,传灌三层楼上,美人靠柔情似水,黄印若公祠,恢宏大气,精雕细琢,牛腿上的三国,栩栩如生,每户古民居的门扇和窗户的花格窗以镂空雕装饰图案很少相同,风景各异,又惟妙惟肖。
我们一行人边走边看,惊叹于当时的能工巧匠精美之工艺,充满着古典美学意义和历史文化气息。在这些古建筑上更有一大奇观——古窗花。上百种玲珑剔透,变化万千的雕饰镂刻点缀在房屋上的吊檐、檐头、门窗、门楣,不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使深宅大院显得更加宽敞透亮。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古民居建筑在风格上将东方和西方的文化融为一体,西方文化清新俊雅,与青山绿水相得益彰,东方文化基本属朴实凝重型,一些建筑细部制作精致,表现出东西方风格的融合和统一。是啊,建筑是人类共同的需要,对建筑艺术的理解是没有国界的。
我站在传灌楼上,想像着当时绣花楼上的小姐是一种什么样的神态,那一声轻轻的哀怨,呻吟了两个世纪,“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我触摸着历史的烟尘,回溯到历史的深处,真有一种“白发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意象,心中升出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悌下”。
漫步在舟山古民居的时光似乎显得特别的缓慢,岁月沧桑,古民居却淡然地走过斑驳过往,有着一种与世隔绝般的安宁和从容。上百幢不同风格不同年代的古建筑,是永康文明的缩影、历史的镜子。你推开门,仿佛就翻开一段历史,悠远而沉静;你走进它,犹如在品味着一首诗,隽永而深邃。或许这里曾经有过留着长辫子的男人牵着一个裹小脚的女人的手,肩并肩,含情脉脉地漫步;或许有一个撑着油纸伞,风姿绰约、仪态万方的女子在小巷内轻移莲步。
“名儒”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建筑,“名儒”两个字镶嵌在大门框的正上方,剥落了一些颜色,但剥落的岂止是颜色,剥落的还有一段沧桑岁月。“名儒”占地面积486平方米,分前后二进,东西设厢房,据说,一进前厅设有下轿厅,棂星门,门面旺四柱砖垒牌坊式,四柱设有二柱门档,四个砖雕斗拱,是座综合性的明代建筑,遗憾的是均在太平天国时期被太平军烧毁。
时光是残酷的,它吞噬了一切又改变了一切,曾经炊烟袅袅、熙熙攘攘的明朝大宅,现在只剩下亟待改建的废弃房子,残缺得让人不忍直视。“名儒”虽然已经破败,但是那雍容大气的格局仍显示着大户人家昔日的辉煌。华屋零落,老树荒台,即使残垣断壁,也是古意如水,文脉飘动。
踩在一块块苍凉又不失温润的青石板上,总会让人生出一种“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感觉,这些坐落在舟山二村的古民居,深藏于寻常巷陌,向游人诉说着舟山镇的繁华过往,壁画的墙,石板的院,厚重的门,葳蕤的树,随处可让人联想当年舟山人烟鼎盛的辉煌。
一路从舟山二村特色古民居中走来,如穿行在历史的间隙。青砖黑瓦,雕梁翘斗,时间好像在这里停顿。让人恍若隔世,不知此生是何生了。
好吧,不管你来还是不来,古民居就在那里,不管你读还是不读,古民居的文明都写在那些雕梁画栋中………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即便再努力,也不能一下子完全读懂这几百年承载的文明。舟二村,待到我心静如水,恬淡从容的时候,再来读懂你厚重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