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几千年的土木营造的实践中,勤劳智慧的古代匠人,发明、创造了许多种窗牖艺术形式。在这些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窗子中,空窗与盲窗就是其中特殊的例证。
1、空窗
“空窗”,又被称为“洞窗”、“月洞”等。它是一种“在墙垣上开辟空宕,但不安装窗户的窗式”(《营造法原》姚承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1月第一版,第76页)。实际上,就是指留在墙体上完全空闲、通透,不安装窗户(包括窗框和窗扇)的洞口。因而它十分利于通风和采光,空窗与墙体间有用水磨青砖镶嵌的砖框做为“界限”,较为玲珑别致;也有的窗口不进行砌筑,直接抹灰处理,更淳朴自然。
这些空窗及其他窗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传统建筑园林的墙体立面效果,使各种空间的景色相互交融,割而不断,让人们在这虚实相间的多重视觉空间里得到较高的精神享受。
空窗,多处于园林建筑中的园墙上,其本身就是一种建筑艺术精品,它是我国园林建筑的艺术载体。图案优美,形状多样。明代的著名造园家计成在其造园名著《园冶》中就绘制了月窗式、片月式、八方式、菱花式等多种样式。一般来说,从形状上可分为几何图形、植物图形、器物图形等3大类别。其中,几何图形有方形、长方形、圆形、六边形、八边形及由此为主的附加变形,如方形采用海棠角等等,给人以简洁、规整的印象;植物图案则主要来源于植物或自然现象,有梅花形、葫芦形、海棠形、菱花形、雪花形等等,给人以生机盎然、趣味横生之感;器物图形则源于古人生活的用具等,有扇面形、汉瓶、玉壶等,令人抚古怀远、意气昂然。
这些空窗的形状,常常带有吉祥的寓意,具有较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古时的园艺建造者,将这些空窗恰到好处地运用于廊、墙等处,所选空窗的外观形状、规格大小、简繁程度,以及疏密布置、组合排列等,都让人感到建造者的独具匠心。
古代匠人采用砍砖、推刨、剔凿、锯切、打磨、抛光等工艺后的青砖,有时还加工成细致的缩涩线、文武面等,经过工匠们精心拼砌而成。隽秀的灰色洞框与洁白的粉墙在阳光照射下,光影效果异常明显,为园景中的廊、墙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空窗,更是一种园林空间艺术的欣赏工具,它是我国园林建筑审美的艺术载体。它使墙体变得通透,使人们得以集中、清晰地看到对面的景象,如同画家的取景框。古代匠人通过它使园林的借景得以实现。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借景的重要性:“夫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并提出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园林构筑方法,高度概括了“因借无由,触景俱是”的造园借景的指导思想。
透过这道高低适当、便于观望的取景框,奇岩异石、草木花卉;池沼桥梁、亭台楼阁;甚至山岚雾霭、孤峰塔影;飞鸟游鱼、虫鸣螽跃;被相对的独立或集中在一起。加之和风细雨、夏露秋霜;又有旦暮朝夕、斗转星移,使其处于满目的美景中,单纯的、居中的显示于这美妙的“取景框”中,而且,在人们的移步之际,景色也得以不断地改变,让人耳目一新。另外,人们在游园时,视线通过空窗而到达另一空间,使人们的欣赏空间得以“扩大”,从而增加了景深。因而,空窗除了有“漏景”、“借景”的功能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功能“造景”。
2、盲窗
“盲窗”指在墙体上起装饰作用的窗子,不具有空窗的通透性,因而不具采光、通风等作用,但具有空窗的外观形状、玲珑的窗框,还有漂亮的花棂、丰富的图案等,它大多位于外园墙的内侧墙面上,常被人称为“假漏窗”。可以说,盲窗是明窗在建筑墙体特殊条件下的变通形式。
盲窗的出现,从历史来讲比较早,一些汉墓中就出现了盲窗的艺术形式。另外,在现存的一些唐代及其以后的古塔塔壁上,也常设有这样的方形或弧形盲窗,它起到了象征的作用。对于增加建筑主体的完整性、美观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些宗教建筑的入口,其大门的两侧就采用盲窗的形式。有趣的是,有些藏传佛教的建筑墙面,出于当时的建造工艺、建筑材料、外观效果等原因,也经常采用这一艺术形式,筑造一些具有藏居特色的方形盲窗。这些盲窗,使建筑物内的私密性得以保障;又使略显沉闷、呆板的墙壁,变得生动而不失庄重,活泼而不失沉稳。远远望去,在欣赏盲窗生动的图案,整体的建筑形象,获得审美感受的同时,又增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总之,空窗与盲窗,对于我国传统建筑、园林空间艺术形象的完美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需要在切实加强保护这些传统建筑遗产的同时,继续挖掘这些优秀的传统建筑源泉,深入地体会其实质作用和表达方法,让先人创造的这些艺术形式,更好地、更多地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展现出其应有的光辉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