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是中国建筑构架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它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为追求美观,柱、梁、枋、檩、椽等主要构件上,工匠们总会下足功夫,在不影响构件功能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雕刻、彩绘等艺术加工,将原木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依据梁的具体位置、详细形状、具体作用等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
今天我们主要来了解一下众多梁架中的——月梁。
“月梁”这一名称指的是两个概念,
一:是指清式卷棚顶建筑架的最上一层梁,叫“月梁”,也叫“顶梁”。
二:是指做成“新月”形式的梁,其梁的两端呈弧形、而梁的中段微微上拱,整体形象弯曲得近似新月,所以称为“月梁”。汉代称这种月梁为“虹梁”,也是非常形象的称呼。
月梁一般位于屋顶之下,其实就是一根横梁,起到承重作用,形似一弯新月一样。古代的工匠都是艺术家和建筑家的合体,他们给建筑的构件取名字都是很美很形象的。
南方建筑之中,将梁稍加弯曲,形如月亮,如其名字一般优美梁身柔曲,侧面施以雕刻纹样。加之南方天气炎热,殿堂基本上都做“彻上明造”而不做天棚,这样一来月梁的形象暴露于外,当人们进入殿堂时,精美古朴的梁架构造一目了然。
北方建筑之中,几乎每个殿宇都有天棚、天花,因此月梁的使用较少,但也偶尔可见其影。和南方样式不同的是,北方的月梁弯曲度极小,也没有很深的雕刻,普遍用彩画装饰,在使用数量上也远少于南方。
北方的月梁一般用于大住宅、大府第、大厅堂、大佛殿、大祠堂等比较大型的建筑中,而且大月梁与平梁的表面不是光秃秃的,在施工完毕之后都要进行雕刻或绘彩画,在皇家的建筑中都雕绘龙凤之类的图画。
宋代以前大型建筑中露明的梁,多采用“月梁”做法,《营造法式》中也有关于月梁之制的详细记载“梁上皮两端下弯做卷杀;梁身为弧面,称为琴面;梁下起?[āo],做卷杀;梁两侧斜向削薄,称为斜项。”
到了明清时期,北方官式建筑中已不再使用月梁,直梁几乎成为唯一形式。但在江南民间建筑中,月梁仍较为常见。《营造法原》专门记载江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做法,书中所记载的月梁既继承了宋式做法又有了一些变化。
江浙建筑中的月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三者在形制上有一定差异。
“形月梁”主要分布在浙南温州地区,与宋式极为相似,截面的比例多为2:3。
“高扁作月梁”主要分布于浙北杭嘉湖地区和《营造法原》中规定的比例相似,高扁作月梁截面的比例在1:2到1:3之间,外形高扁,没有弧形的琴面。
“冬瓜梁”大约出现在明晚期至清中期普遍使用,主要分布在浙中金华等地。其截面为不规则的椭圆形且高厚比差异很大,瘦高形的比例可达3:2到2:1,还有近似圆形的冬瓜梁,高厚比甚至小于6:5。
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内容广泛,题材众多,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各种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
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在月梁这个构件上完美展现。既存在符合力学要求的高跨比,又有大大超出合理范围的夸张尺度,在欣赏精美雕饰的同时,更不由地感叹其结构之巧妙。
去到值得停留的,偶尔停下脚步仰望,你会发现意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