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适宜在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流白石、绿藓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明·徐渭
古人品茶不仅讲究茶品,还十分注重品茶环境。
正如明代徐渭所描述的美景美境,读来让人心生向往。
那么,现代人又将如何营造品茶空间呢?今天我们不妨从古画、诗文中找找灵感~
文人雅室
幽静清雅的茶寮茶舍是古人品茗的重要场合之一,也是雅集活动的聚会之所。
文人通常在此处接友待客、品茗鉴画、长日清谈。
《东林图》
许次纾在《茶疏》“茶所”篇中对茶寮有过详细描述:
小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塞。壁边列置两炉,炉以小雪洞覆之。止开一面,用省灰尘腾散。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盂,为临时供具。别置一几,以顿他器。旁列一架,巾脱悬之,见用之时,即置房中。斟酌之后,旋加以盖,毋受尘污,使损水力。炭宜远置,勿令近炉,尤宜多办宿干易炽。炉少去壁,灰宜频扫。总之以慎火防熟,此为最急。
《品茶图》
唐寅《品茶图》所绘的便是文人于山房茶舍中读书品茶的画面。
主人坐在堂前,童子在一旁煽火烹茶。侧屋有两名童子,正在忙着备茶。
山居品茗,悠闲自在,意趣盎然。
《历代画幅集第一幅之人物》
此幅绘一人坐在榻上,童子在旁服侍,屏风上悬挂着画轴,左侧置有风炉和煎水壶,几案上纱罩内则有一组茶盏茶托。
屋内陈设“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事,营造出文人闲适雅逸的生活场景。
傍山临水,长松修竹,亭内几榻上坐一文士,右手持扇,意态悠闲。
漆桌上置书卷、瓷瓶、香炉,两童子执茶盘,上置黑漆茶托、茶瓯、茶盒和茶瓶,正朝屋内走来。
清代乾隆皇帝爱茶嗜茶,也曾兴建了多处用来品茗休憩、鉴画作诗的茶舍。
如“千尺雪”茶舍、“春风啜茗台”、“竹炉山房”等等。
乾隆皇帝虽贵为天子,但品茶空间陈设幽雅古朴,这恰好反映了古人浓郁的生活雅趣及文人气质。
因此,总体来看,古人的品茗空间尚雅崇幽不贵奢。
山水之境
“细吟满啜长松下,若使无诗味亦枯。”
除了在室内煮茶品饮,古人也喜欢寄情于山水之间。
面山临溪,怪石奇木,林茂松清,往往是古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品茗环境。
《写经换茶图》
在仇英的这幅《写经换茶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僧一士坐于松阴之下,写经论茶。
稍远处的松树后,一童子蹲踞炉前煽火备茶,炉后朱漆矮几上陈列着茶笼、白瓷茶钟等茶具。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环境清幽,正是品茗清谈的好去处。
《品泉图轴》
金廷标的这幅《品泉图轴》,展现的也是同样清幽的品茶环境。
松林泉畔,明月清风,文士临溪啜茗赏景,一童汲水,一童起炭。
除此之外,在许多茶诗中也可看出古人对户外饮茶的喜爱。
如唐代陆龟蒙有诗《奉和袭美茶具十咏》写道:“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
《琴士图》
灵一的《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写道:“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文人雅士置身幽林静谷,品茗赏景,耳听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可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典雅精舍、园林一隅、山野松林、蕉叶竹影,处处可见风雅。
或许,与其说古人是在构建适宜品茶的美学空间,不如说是为心灵寻一个安顿之所,为精神世界营造一方自由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