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望见一座古建筑的时候,人们会先看屋顶,看到斗栱、梁枋。视线上方的东西总会更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却鲜少有人会低头看看柱子末端的风景。殊不知,那里也是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末端风景线”——柱础吧。
柱础,顾名思义,就是柱子的基础,亦可称为柱顶石,是古建筑重要的石构件之一。
柱础的作用大致有三:一是增加柱子和地面的受力面积,防止地面塌陷;二是阻隔地面的潮气,保护柱脚;三是雕刻各类纹饰,具有一定的装饰功能。
杭州南宋临安城太庙遗址中的柱础
早期的柱础多为天然的石块。发展到汉代,开始出现了圆形、覆斗形的柱础,部分雕刻有动物纹饰;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出现了莲花装饰的柱础;唐宋时的柱础多为覆盆式,雕刻的花纹则更多样;明清时,柱础的形式更加丰富了。
宋代的《营造法式》曾对石柱础的形制及其装饰作出规定:“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若造覆盆,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
为什么要对柱础的大小和形制做出规定呢?原来,柱础大小相当于柱子直径的一倍,这可以确保把柱子承受的重量均匀地传到地面上,并且使柱子不与土地直接接触。
至于覆盆,更多起到的是装饰作用,在柱子和地面间形成自然的过渡,视觉上更加美观。覆盆上还可以雕出各类纹样,常见的装饰纹样有海石榴花、宝相花、牡丹花、蕙草、云纹、水浪、宝山、宝阶、铺地莲花、仰覆莲花、宝装莲花等。
从柱础的装饰手法上区分,可以分为素平、减地平鈒、压地隐起和剔地起突四种,分别相当于现在说的磨光(线刻)、浅平浮雕、浅浮雕和圆雕。
下面就来看看几种主要柱础样式的真面目:
覆盆式柱础
覆盆式柱础是最常见的柱础样式,像一个倒扣着的脸盆,因此称为覆盆式。
河北正定隆兴寺大悲阁金柱,覆盆式柱础
覆盆式的柱础可以是素面磨光,也可以在上面雕刻各种花纹,如莲花、牡丹花、卷草等等。
覆斗式柱础
覆斗式的柱础同样是根据外形来命名的。这种柱础形似一个倒扣的斗,因此被称为覆斗式。它的外形也可以根据柱子形式而变化,做成方形、圆形或者是八角形。
覆斗式的柱础最常见的变体是几形,在四角雕出四条腿,像茶几一样。部分柱础还会在四条腿上装饰兽面等图案,更加活泼可爱。
山西阳城皇城相府覆斗式柱础
鼓式柱础
鼓式柱础因形似一个大鼓而得名,也可以称之为“鼓磴”。
这种柱础的直径中间大,两端小,轻巧秀丽又不失稳定。凸起的弧形面上经常雕刻花草等纹样。
鼓式柱础(表面雕刻出瓜棱纹)
鼓式柱础一般高度较高,多出现在气候潮湿地区的建筑中。
櫍形柱础
柱櫍(zhì)是柱子与柱础之间的隔垫,起到隔潮、取平的功能。櫍形础的地面以上部分形似建筑上的柱櫍,因此得名。发现较早的柱櫍是商代所用的铜柱櫍,以后历代均有使用。
早期櫍形础在福州华林寺大殿和苏州罗汉院等地有所发现。櫍形础在晚期南方建筑中也较为多见。
苏州罗汉院大殿宋代柱础:素覆盆带八瓣櫍形础
须弥座式柱础
须弥座式柱础,又可称为“基座式柱础”。须弥座源自古印度,原本是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后来演变成建筑台基的一种形式。
须弥座式柱础的造型与须弥座相似,因此得名。中间内收的束腰是辨认这一形式柱础的重要凭证。
基座式柱础
复合式柱础
柱础发展到后来,造型逐渐变得繁复,许多柱础的形制已经不仅仅是单一样工匠们将多种柱础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柱础样式,被称为“复合式柱础”。
复合式柱础常见的组合有:鼓式+基座式、鼓式+覆盆式、基座式+覆盆式、八角式+鼓式,等等。
复合式柱础的表面纹饰也丰富多样,有花草纹、鸟兽纹、人物故事等等,十分精彩。
苏州罗汉院复合式柱础:櫍形础+覆盆式
以上就是几种常见的柱础样式。而现实中的古建筑,柱础样式更多,匠人们的智慧也在小小的柱础间发挥的淋漓尽致。比如雕成狮子样子的柱础,真真是呆萌可爱。
下次参观古建筑的时候,尝试留意一下柱础,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