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池固若金汤,晚上城门关闭后人只能呆在城里,那么,若是有人真想出城,有没有可能找到一条野路偷偷溜出城呢?答案是基本没这个可能。
为什么呢?首先,要想在晚上溜出城,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接近城墙。
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接近城墙嘛,这还不简单,只要走上一段路,通过一个又一个路口,那不就走到城墙边上了吗?
听起来容易,但在古代做起来却十分困难。
原因很简单,古代的城池,在晚上各个路口不仅会有来回巡逻的兵卒,另外还有宵禁这个特殊的管理措施。
所谓宵禁,是指古代为维护夜间的城市安全,所采取的一种禁止夜间活动的规定。
宵禁制度的存在,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有不法分子趁夜色为非作歹,另一方面,则是符合古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
而据考证,古代的宵禁制度,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而在之后的历朝历代均有记载,越是城市规模越大,宵禁制度就越严格。
因此,在宵禁时间内,哪怕是达官贵族,都没有权力进出城池。
比如在西汉时,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某次因为醉酒误了进城的时间,不仅人进不去,还被守城的校尉一通教育。
即便是他自报家门,说自己是李广,但校尉直接无视,最终,李广也只得在城外的亭子里躺了一夜。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唐朝时,宵禁制度则更加的完善和严格。
这其中,以长安城最具代表性,长安在唐朝时属于国际型大都市,据记载,长安城南北有“一十八五里”,东西有“一十八里”,周长更是达到了六十七里。
如此规模庞大的城市,且其中还居住了人口多达数十万,自然必须在宵禁方面严格起来。
“曰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骑卒循街而视,武官暗探,至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城门启。”——《唐书.百官志》
从这份记载中就可以看出,唐代长安的宵禁有着极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什么时候关城门,夜里如何巡视等均有标准。
并且,在长安各个坊市之间的街道上,夜里统一布置有金吾卫,一旦宵禁开始,金吾卫就会到达指定位置,直至宵禁结束。
另外除了主干道之外,在一些背街小巷,或者是坊市的拐角等地方,也设有武侯铺,这些武侯铺外表看起来不起眼,但里面的兵卒,则是专门负责在夜里巡视城池角落的主要力量。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在各处层层设卡,来回巡查,禁绝无关人等同行。
想象一下,大街上有金吾卫站岗,同时各个街道上还有骑兵来回巡逻,另外街角拐弯处还有武侯铺的士兵,并且不知道在何处,还有暗探的武官,在这种情况下,你说你想在夜里接近城墙,那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可能的。
没等你出门走上两步,就会被巡查的兵卒扑倒在地,并且根据当时的律法,你作为在宵禁时间私自外出者,马上会被鞭子狠狠的抽上一顿。
那么,如果在夜里出现紧急和突发情况,也不能出去吗?那倒也不是,但需要看是什么情况而决定。
比如,官府因为紧急公务,是可以在夜间出行的,另外,民间比如有结婚、丧葬以及凶疾等情况,也是可以通行的。
不过,民间夜里有急事出行,需要在出行前,向所在处的长官报备,在取得相关文牒后,才可以出门。
而在唐朝灭亡后,其完善的宵禁制度,被后世的诸多朝代所借鉴,基本上每个稍具规模的城池都会有此制度,因此,在古代的夜里,想大摇大摆、轻轻松松的接近城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么,如果有人能躲过街道上的层层把守,以及能避开巡街兵卒,成功来到城墙下后,是不是就可以出城呢?
这一点,同样也没有可能,古代城墙的防御体系设计会让想偷偷出城的人绝望。
古代的城墙,远不是像影视剧中的那样,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堵墙,而是由多个部分构成的一道完整防御体系。
我们以明代的城墙为例,从内到外简单介绍一下古代的城墙设计。
一般来说,从内城出来后,首先会看到瓮城,瓮城是古代城墙防御体系中一个特殊的设计,通常分为内外两种。
瓮城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够阻挡突袭进来的敌军,将他们圈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
并且,在瓮城之长,大多都设计有藏兵洞,这些藏兵洞,主要是为了在包围敌军后,进行袭击之用。
而在古代,那些大型城池为了以防万一,在设计瓮城时就会建造两层甚至更多的瓮城,这样一来,即便是某一层瓮城被突破,后面还有几层,因此,敌军就很难直接进入内城。
比如像明代的南京城,其瓮城就设计了足足有三层之多。
还有,为了防止骑兵集结突袭,瓮城的城门一般都不是对开的,而是统一向一侧开,并且,城门采用木包铁等材质,极为厚重,打开时必须借助铰链之类。
这样的城门,寻常的三五个人根本就不可能打开。
过了瓮城之后,就是主城墙区域,在主城墙上,都设计有敌楼,以作侦查和瞭望之用,而在主城墙之外,还有一道墙,叫做“羊马墙”。
所谓羊马墙,就是在主城墙外单独建造的一道城墙,其作用是为了保护战乱时,那些入城避难的牲畜,而除了这个作用之外,羊马墙还能起到简单的防御工事之用。
举个例子,如果有敌军冲至羊马墙处,就会被羊马墙暂时阻挡,并且羊马墙与主城墙间隔很近,这个时候,处在主城墙上的士兵就可以对城下被羊马墙所阻的敌军进行攻击。
那么,过了羊马墙是不是就畅通无阻了?并没有,因为还有古代最重要的一道防御,那就是护城河。
护城河是古代城池防御体系中的第一道防线,基本上大部分城池均有护城河,只不过根据城池的规模大小,其宽度也不一。
像明朝时,县城的护城河,通常在三丈宽,州府则是在十丈上下,至于像南京等大型城池,那自是更加宽阔。
并且,大型城池的护城河也不是一潭死水,还是以南京城为例,当时明朝在设计时,就直接与秦淮河、金川河挖通,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条环绕南京城的护城河。
而像那些缺水的小地方,即便是护城河没水,但也会挖得又宽又深,除非走桥,不然根本过不去。
也就是说,包括瓮城、主城墙、羊马墙以及护城河这几样放在一起,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城墙防御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有人能来到城墙边上,他又怎么突破重兵把守的瓮城?然后又如何翻过遍布哨兵的主城墙?最后再游过宽阔的护城河呢?
除非他能飞檐走壁,并且武艺高强,同时还得熟悉水性,这样也许还有一丝机会,但这种人也并不存在。
至于说挖地道出城这种想法,且不说工程浩大,单说在挖的过程中,守城的士兵难道就是瞎子吗?
并且,根据不少记载,古代的城池也有防止敌人挖地道的设计,即在每段城墙之间,单独找出一个合适的位置,蒙上牛皮,这样就能起到传音的效果。
而在这种设计下,如果有人挖地道,那么声音必然会传出来,最终也会被士兵听见。
因此,我们在不少史料中,所看到的攻城战,大部分都是采取从正门攻击的方式,不是古人非要攻打城门,而是除了城门之外,想用别的方式进城基本上不可能。
既然大路走不通,城墙又出不去,有没有偏僻的小路或者暗门会出城呢?
一般来说,古代的城池在设计时,从不会设计这种小路或者暗门,毕竟这直接关系到城池的安危,因此,这个想法是无法实现的。
但也不是所有的城池均无小路,有些城池因为地势的原因,确实存在有偏僻的野路。
比如三国时期,曹魏大将邓艾在攻打成都时,被姜维阻挡在剑阁,之所以会被挡在这里,一是剑阁有重兵把守,二是剑阁地势险要,很难突破。
但最终,邓艾从阴平小道绕过了剑阁,成功地突袭了成都。
而这个阴平小道,就属于是天然的小路,但这种小路有个特点,即十分难走,且地处偏僻,因此,除非是有熟悉地形的人,才能找到并通过。
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发生在晚明时期的桂林城,在南明永历帝年间,南明朝廷与清定南王孔友德交战,多次击溃孔友德大军,最终将其困在了老巢桂林。
当时的桂林,是一座纵横数十里的大城池,并且守备森严,加上孔友德善于布阵,因此,南明军打了很久都没有攻下桂林城。
但在不久后,桂林城以一种意外的方式被破。
事情的起因,是当时南明将领李定国将军的麾下,有几个士兵上山割草,无意间发现在桂林城的城北山上,有个深不可测的水洞。
士兵禀报之后,李定国将军亲自前来查看,并安排士兵进去一探究竟,而这一探不要紧,这个水洞居然直通桂林城内。
最终,李定国将军利用这个水洞,安排大批士兵趁夜色潜入,等到天亮之后,这些潜入桂林城的士兵,在城墙的最高处插上了明军的旗帜。
如此一来,那些攻城的明军士气大涨,而孔友德则误以为城池已破,逐渐放弃了抵抗,最终,桂林城破,孔友德自尽而亡。
通过这个例子,同样也说明了那些通往城外的小路,均是在偏僻之处,如果不是运气好,很难被人发现。
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在古代夜晚,城门关闭之后,一般人是根本无法出城的,那些宵禁规定,以及层层关卡,还有城墙的防御体系,都是阻止人出城的因素,而那些野外的小路又十分难找,因此,在夜里出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