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6-12 13:49:18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戏曲是值得骄傲和珍视的文化财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包括京剧在内的诸多戏曲,基本入选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借着“非遗”保护的良机,一些被边缘化的剧种得到了关注和扶持,解散的剧团纷纷重新成立,早已四散的艺人再次回到久别的舞台,众多传统剧目得以恢复排演,大量珍贵资料得到抢救。
  戏曲是值得骄傲和珍视的文化财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包括京剧在内的诸多戏曲,基本入选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借着“非遗”保护的良机,一些被边缘化的剧种得到了关注和扶持,解散的剧团纷纷重新成立,早已四散的艺人再次回到久别的舞台,众多传统剧目得以恢复排演,大量珍贵资料得到抢救。

  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戏曲带来了名、利,似乎让困境中的戏曲看到了光明,然而,长期困扰戏曲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仍未得到实质性解决:给谁唱?唱什么?怎么唱?是保持原汁原味,还是努力变革创新?

QQ截图20170612135421

  重视发展寻求变化,才是“非遗”真的传承!

  您听戏么?相信有不少人会说两个字——“不听”。您别急。“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这是京剧《玉堂春》的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是黄梅戏《天仙配》的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在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这是豫剧《花木兰》的选段。问问您,这些选段,对于不听戏的您来说,是不是也是很熟悉,是不是也能朗朗上口,甚至还能唱上几句?

  这就是戏曲的魅力,是文化的魅力。文化中那些优秀的瑰宝,可以穿越群体的界限,有着过目不忘、余音绕梁的神奇。京剧、豫剧、黄梅戏、越剧、评剧、昆曲等等,群星璀璨,戏曲曲艺中有着太多的瑰宝。随着入选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瑰宝应该灿烂夺目,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我国不少剧种面临失传的风险,很多戏曲从业者,还不得不另谋生路。

  为什么会这样?很多人知道《天仙配》,知道《花木兰》,可是想来想去,对戏曲没那么痴迷的老百姓们知道的也就那么多,有的人觉得很多戏词听不懂,有的人觉得节奏太慢,有的人觉得不能总是高潮迭起,总之,一些戏曲的选段不能在短时间内抓住听众的神经。

timg (2)

  河南坠子有个很出名的人叫胡中花,她所唱的戏基本是大白话,戏词也多是现代化的词,很多观众听了叫好,有“坠子皇后”的称号,不过有业内人士也发出了质疑:韵味没有了,太“俗”了,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了。

  其实,自从有了非遗名分之后,有不少戏曲剧种似乎套上了金钟罩、铁布衫,变得刀枪不入,以遗产“高大上”的名义,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改,如果谁要改动一下,就是对遗产的不尊重。

  价值层面的认定不是束缚手脚的借口

  戏曲源于生活,表现了生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本身也应该有着相应的变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简单地说要使其原汁原味,不是肤浅地把几出折子戏翻来覆去演出就完事大吉,而是要认识到遗产的精髓,加大创新的力度。唯有如此,才能找寻到戏曲这一的真正出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是价值层面的认定,绝对不是对她束缚手脚的借口。创新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创立全新的中国戏曲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的传承。
 
 

本文标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1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