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的通知》,浙江省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评定命名,上山考古遗址公园、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获批立项。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重要考古学成果的集中展现方式,它将大型古遗址保护利用融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兼顾了文物安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是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创新探索,这些独具特色的遗址公园不仅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助力,也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供了中国经验。
近年来,浙江充分发挥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以及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实证地的优势,以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两宋文化等为引领,积极推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截至目前,浙江省已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个,立项4个,命名了25个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和一批市县级考古遗址公园,建立了国家、省、市县三级考古遗址公园体系,为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浙江案例”。
此次浙江4个考古遗址公园入列“国家队”,将为新时代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浙江省安吉县,依托“十四五”国家大遗址安吉古城遗址展开,安吉古城遗址始建于春秋,沿用至魏晋,总面积33万平方米,是越国早期重要都邑、秦鄣郡郡治所在地。2021年入列“十四五”国家大遗址、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2017年,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立项,规划总面积3052亩,安吉县成立安吉县古城遗址保护中心,并在全国首创了“政府主导+社会投资+专家坐堂”的建设运营新模式。截至目前,已建立完成古城遗址展示区、越国贵族墓葬展示区、遗址博物馆区、研学体验区等八大功能区,着力打造集文物保护利用、考古研学旅行、城市形象展示于一体的文旅融合示范项目。
上山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于2000年发现,2006年,上山遗址出土遗存被命名为“上山文化”。距今年代10000-8500年。上山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出土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彩陶,发现了规整的房屋遗迹,实证了浙江是世界稻作农业、彩陶、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重要起源地,相继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入列“十四五”国家大遗址和“考古中国”项目、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浦江县成立浦江县上山遗址管理中心,作为遗址公园专职管理机构。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1.8亿元,先后实施上山考古遗址公园保护与利用工程一期及配套建设工程;中渠段环境营造、入口景观、游线及标识、标牌等保护利用及配套工程;迁移256座现代坟。打造300亩稻作农业体验区,形成集参观、展示、观赏、体验于一体的稻作农业景观,累计接待游客超170万人次。上山考古遗址公园保护与利用工程,成为文化+旅游、文化+美丽乡村的成功案例。撬动了全县旅游发展,成为浦江“文旅富县”的战略标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由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鲻山遗址及井头山遗构成。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确立了河姆渡文化,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写进了中学历史教科书。河姆渡文化是世界稻作农业发展阶段的代表性例证,是复合式经济模式与鱼米之乡文化景观的源头,以榫卯技术为核心的干栏木构建筑工艺,是国内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传统建筑遗存,集中代表了传统木构建筑文化起源时期的发展水平,也体现了古代中国营造法式的传统技法和特点,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最重要源头。相继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十四五”国家大遗址、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面积760.80公顷,以河姆渡稻作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核心价值,展现了中国最早的史前贝丘遗址、六七千年前稻作农耕社会、成熟的干栏式建筑文化景观、以及依山傍水型古聚落面貌,集中呈现了距今8300~5000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滨海湿地沼泽环境下的史前文化盛况。
目前,遗址公园内已建成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田螺山现场展示馆、考古发掘现场展示区、干栏式建筑模拟展示区,已开放展示区域总面积达8.56公顷。实证了中国南方地区史前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典范,将成为余姚市城市人文地标,助力我国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建设。
宋六陵遗址位于绍兴市富盛镇赵家岙宝山南麓,陵区兆域面积约2.25平方公里,是江南地区保存规模最大的南宋皇家陵园。相继入选“十四五”国家大遗址、第三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宋六陵是南宋统治思想和社会文化特质、国家仪轨、皇室规制的典型代表,其选址、格局、建筑遗迹、出土文物等遗存,为研究南宋皇家丧葬、祭祀、营陵制度等提供了重要实证。作为宋韵文化的重要标志物,宋六陵见证了中华文脉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延续传承,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有着借鉴作用。
目前设有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保护中心,作为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的专管机构。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善在地居民地人居环境,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更好地向公众阐释与展示遗址内涵,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文化建设的需求,同时带动周边区域的建设与发展,是当地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