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从清代康熙年间开始兴建,经过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共一百五十多年的经营,园内平地造园、广植树木花卉,堪称当时的皇家植物园。不仅占地面积广阔,植物种类丰富,加上潺潺流水和鸟语禽鸣,共同交织成一幅壮观的大自然美景。
一年中大部分季节园中草木葱茏,繁花似锦,清帝欣赏着“竹外桃花三两枝”“接天莲叶无穷碧”“霜叶红于二月花”,感受着植物带来季节的变化。
不光室外有各种花草名木,即使在室内处理朝政、读书品茗,依然有大量的盆栽植物和插花供清帝愉悦身心、赋诗品评,那么,在圆明园的殿宇内都有什么植物装点美化室内空间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雍正十二美人图》中的盆景
圆明园大宫门附近建有专门用于培育皇家花木的花洞(温室),名为“养花园”,并设圆明园花洞行走一职。花洞分为石榴房、菊花房、茉莉花房、兰花房、松树花房等,以培育不同种类的盆栽植物供宫廷陈设。有的花洞内有炉火加温薰养花卉来调控花期,称为“薰花房”。
园内的同乐园等处也有小型的花洞,还有专门的半地下的花洞来保障花卉生长环境。为了便于皇帝能随时就近欣赏四季花卉,长春园玉玲珑馆也修建了一座小型温室,命名为恒春圃,设有加温的炉炕。乾隆帝曾有《恒春圃》一诗:“四时皆有花,因号恒春圃。”
张宝成绘玉玲珑馆写景图
此外还有各地官员也会定期向宫廷进贡各种盆栽花卉。这样保证了清帝所到之处的殿宇都会根据季节布置相应的盆栽花卉和插花作品。
根据文献和御制诗的记载,圆明园室内有梅花、兰花、菊花、夹竹桃、栀子花、佛手、腊梅、牡丹、桂花、茉莉、山茶、天台松、水仙、凤尾竹、龙鳞松、芙蓉、瑞香、南天竹、散尾葵、扶桑、秋海棠、芙蓉、报春等花卉作为盆景和盆栽植物。
梅是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冬季主景植物之一,常被文人墨客称道,正所谓“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对梅与雪的描摹与吟咏便成为了御制诗中冬日最重要的主题之一,“盆梅白玉条掳遍”“树看梅朵不闻馥”“打头梅蕊自飞浮”等,主要突出梅的香味及雪中赏梅的意境,“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些诗中多处提及“盆梅”,结合华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可见当时圆明园中梅的主要种植方式以盆栽观赏为主。
《乾隆帝是一是二图》(图中有松和梅花盆景)
盆梅栽种难度大,除了要具有专业栽培技术外,还需要有高超独到的审美功夫。御制诗中的“盆梅映座红”、“盆梅映雪馨”、“盆梅馥满英”、“盆梅馥郁粲韶春”“盆梅已吐萼”、“盆梅乃知时”“盆梅不一足”“植盆者是梅”“雨过蕉芽展盆梅”、“盆梅几朵才舒蕊”等诗句流露出清帝对盆梅的欣赏,也间接反映出园丁园艺水平之高。
在冬春季节,圆明园内很多处都有盆梅陈设,如含经堂、澹怀堂、如园、狮子林、九州清晏、澹泊宁静、澡身浴德,这样还觉得不过瘾,后来在三友轩中保护地种植梅花,实现了梅花的露地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