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兔子背后的传统文化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01-13 11:54:01  来源:微书道  作者:汤冰玥
核心提示:兔性情温良是圣洁、机敏、善良和生机的象征,由古至今,兔子便饱受人们喜爱,古代神话故事中,常常能见到兔子的身影,除了嫦娥故事中的玉兔外,兔子还象征着吉祥和长寿。

  兔年春节即将来临,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兔子。


  兔性情温良是圣洁、机敏、善良和生机的象征,由古至今,兔子便饱受人们喜爱,古代神话故事中,常常能见到兔子的身影,除了嫦娥故事中的玉兔外,兔子还象征着吉祥和长寿。


  兔与月亮


  在古代,兔子往往与月亮联系在一起。


  有一种说法是,原始人在仰望夜空中的月亮时,看到月亮上的阴影,便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兔子来解释。


  于是就产生了月亮上有兔子一说,月兔相关的神话也随之发展而成。


  据考古举证,月中有兔的传说可能西汉前就已存在,如湖南出土的马王堆一号墓的墓帛画中,右上方为太阳,左上方则为月亮,月亮上方就有蟾蜍和兔子。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西汉《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局部图


  自古关于玉兔的文学作品也数不胜数,傅玄在《拟天向》写道:“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又有贾岛《赠智朗禅师》诗:“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中书:“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


  兔与祥瑞


  古书《瑞应图》记载:“赤兔大瑞,白兔中瑞”,在中国古代,白色是一种神秘的颜色,白色的动物因为稀有,常被古人视为祥瑞的象征。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狐有黄、黑、白三种,白色者犹稀。”更早之前的汉纬书《通帝验》也说,“白狐,祥瑞兽也。”


  《宋书飞符瑞志》中把白马、白狐、白燕、白鹤、白兔等白色的动物列为祥瑞之物。


  而白兔在中国古代更是稀有,“兔多褐色少白者,故瑞应图以白兔为祥”。


  还有史官会把遇到白兔的经历专门记载下来,足以见得白兔的罕见。


  《宋史·五行志》“天圣九年五月,宿州获白兔。六月,庐州获白兔。……政和五年十二月,安化军获白兔。六月,泰州军获白兔。七年二月,达州获白兔”


唐代 白釉点黑彩兔


  在历代的“祥瑞志”中,兔子也都被列为重要的祥瑞之物。在《古今图书集成》中就有许多以白兔为瑞祥和以献白兔为贵的记载。


  在民间传说中也有“王者仁德则见白兔”的故事,以兔为祥瑞的古今诗文更是不可胜数。


  兔与长寿


  中国古代神话中,白兔专门位于西王母身侧,为其炼制不死丹。


  西王母是一位掌管不死药、长生的上古女神,她不仅可以预知人类的命运,而且也能够让人长生不死。


  兔子由于常年待在西王母的身边,不仅拥有制造不死药的能力,同时也拥有了不死之身。


  在出土的有关西王母的画象砖上,可以看到西王母身边有玉兔直立,手持棒槌捣药。


  《渊鉴类函》四百三十一引《外国图》也说“西王母国前有玉山白兔”。


陕西绥德四十里铺汉画像石墓门楣西王母仙界图像局部(拓本)


  又有一说,由于人年龄增长头发变白的缘故,白兔也被认为是兔子随着年龄增长后毛发变白而成的,白色的毛色成了白兔珍稀与长寿的表现。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说,“虎及鹿兔,皆寿千岁,寿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能寿五百岁者,则能变化。”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皇帝常以白兔来嘉奖有功的老人,有赐其健康长寿之意。


  在民间的习俗中也有不少向“捣仙药的白兔”祈求保佑健康长寿的风俗。


 
标签: 兔子 传统文化

本文标题: 浅谈兔子背后的传统文化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21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