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楼起源于建筑的院门,在古代城乡中大量存在于里坊(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后来离开里坊而成为独立的一种建筑,其大门标志和表彰功德的功能依然得以保留,现代又进一步演变为一种装饰性或标志性很强的建筑。
牌楼的起源
公元12世纪宋廷颁行的《营造法式》中记载着一种乌头门的形式,两根木柱左右立在地上,上有横木,横木下安装门扇。其中两根立柱直冲上天,柱头用乌头装饰,故名乌头门。这应该就是牌楼的雏形。
作为牌楼雏形的乌头门,最初只起分隔院落及供宅人出入的作用,后来又从宅门中分离出来,建于街巷入口,成了古时候划分民居区域的标志。牌楼的规制和作用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起初,它作为宅门出现时规制较小,构造也相对简陋;发展为里坊门之后,规制根据需要增大,构造也较其前身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牌楼几乎完全丧失了它作为宅门、坊门的原始作用,作为一种纯装饰性或存标志性建筑。
牌楼亦名牌坊,从建造的材料看,牌楼可分为木牌楼、石牌楼和琉璃牌楼等;按建筑造型分为柱出头和不出头两类。
牌楼的功能
标志性牌楼
通常立在宫殿、陵墓、寺庙等建筑群的前面,作为这组建筑的一个标志。
大门式牌楼
位于建筑群前面的标志性牌楼,实际上正处于大门的位置,现在房地产大量开发阶段也有些楼盘大门采用牌楼形式。同时作为大门式牌楼它们也多独立存在。
纪念性牌楼
我国各地为了纪念和表彰某人某事而专门兴建的牌楼,这是利用里坊上表彰功德的做法。
装饰性牌楼
这种牌楼常见在古代一些店铺的门面上,还有用在寺庙、祠堂等一些重要建筑的大门上。它是贴在墙面上的一种装饰,在一些地方将他们称为“门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