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城古民居的建筑特色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02-21 11:01:15  来源:兰州市文保中心
核心提示:青城古民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北端的黄河南岸青城古镇,主要遗存有高家祠堂、城隍庙、青城书院、东滩戏楼和45院古民居等。

  青城古民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北端的黄河南岸青城古镇,主要遗存有高家祠堂、城隍庙、青城书院、东滩戏楼和45院古民居等,古建筑及民居群规模为甘肃省最大,公共建筑、宗教建筑、民居建筑构成一个有机系统,历史风貌和建设格局保存比较完整真实,是黄河中上游传统农耕社会形态的实物遗证。


  一、黄河千年古镇


  黄河,穿过兰州盆地,浩浩荡荡向东北奔去,一路开山辟土,过桑园峡、小峡、大峡后,冲积出一块绿洲,这里孕育出了一座黄河古镇——青城。在漫长岁月里,青城人杰地灵,为古丝绸之路上重要水旱码头,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寨城堡,明清陇上水烟之乡,享有“千年黄河古镇”和“塞上江南”之美誉,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青城,临河靠山,战略位置重要。在唐朝时筑有龙沟堡,宋朝仁宗宝元年间,在宋与西夏对峙中,秦州刺史狄青在原堡基础上顺河扩建一条狭长的城堡,称“一条城”,简称“条城”(后世为纪念狄青,又将条城称为青城)。明朝时,不少姓氏人家跟随明肃王迁移而来,也有由政府组织从山西、江南等地移民青城,古镇日益兴旺。明万历年间,政府在青城设守备驻防。


  明清时代,青城地理环境优越,水烟业兴旺发达,带动当地经济崛起,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码头繁忙,使青城成为区域商贸中心,文教事业也迅速发展,奠定了青城古镇根基。


  如今,坐落于青城镇的城隍庙、青城书院、高家祠堂和大量古民居向我们昭示着黄河古镇曾经的繁荣昌盛,隍爷出行、英雄武鼓、青城小调、道台狮子表演等传统民俗文化向我们诉说着古镇曾经的文雅仁义。



  二、“水烟兴青城兴”


  青城坐落于黄河边,水资源便利,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水烟种植条件得天独厚。据史志载,青城水烟种植加工始于明代,在清朝前期,清朝水烟作坊多达200多家,人口增至3万多人,水烟业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为青城经济发展命脉所系,其时,兰州黄河边青城黄烟与苑川河畔绿烟闻名全国。


  青城水烟以味香质优著称,加工讲究,配料精致,内含二十多种香料及中药材,被誉为“银丝”,作为明朝历代肃王每年向朝廷进贡的“八宝珍品”之一,也是清代宫廷水烟的常用原料。


  青城水烟主要分为黄烟、青烟(绿烟)、棉烟、麻烟四个级别,黄烟主要销往天津、浙江、福建、两广等沿海地区,青烟主要销往甘肃、四川、山西等贫困地区。水烟外销主要交通有五条路线:水路通过羊皮筏子运输至宁夏、包头,包头后再以火车运至大同、天津,然后部分转至东北;陆路有甘陕线、甘川线、甘新线和甘青线。


  青城水烟发展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顶峰,种植面积包括青城黄河两岸,上下峡口,北湾三滩,甚至远至靖远,并形成一批上规模有品牌的“源兴号”“巨顺号”“宏兴源”等商号。水烟业带动了其他行业兴旺,通过商队交易着青城水烟等土特产和中原东南沿海百货,在贫瘠甲天下的甘肃,青城以富庶著名陇上,富贾巨商们在青城文教事业发展和公共事业建设方面也不遗余力,使青城有“文雅青城,仁义之乡”和“小兰州”之美称。



  三、黄河遗韵古镇遗珍


  千年黄河古镇,战略地位重要,地理环境优越,经济繁荣,文教发达,留下了书院、祠堂、隍庙、戏楼、民居等丰富文物遗存,比较完整体现了鲜明的西北农耕社会文明形态。


  在古代农耕社会,一般有城即有城隍庙,供奉城隍爷,以祈求保城护民、惩恶扬善、祛除灾厄。青城城隍庙位于青城镇中心,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1040),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又称“狄青府”,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改为守备府,是条城守备军的指挥部所在地,清雍正二年(1724)改建为城隍庙。现院内献殿为遗存建筑,其他建筑为复建建筑。现今“城隍出府”民俗仍存。


  城隍,道教中守护城池之神。城隍信仰在南北朝时期兴起,至明清时期,渐由守护神演变成与人间政府所派遣的“阳官”对应的“阴官”。城隍神的职能是:保城护民,惩恶扬善,监察万民,祛除灾厄。城隍庙是祭祀城隍的场所,青城城隍庙祭祀的城隍为楚汉之争中“荥阳误楚,身殉汉皇”的“忠烈侯”纪信。


  原山门有对联:“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体现了城隍文化功能。进入山门迎面即是戏楼(已毁重建),院内东西两侧建有看戏厅和陪殿三间,原陪殿供八府(兰州、庆阳、宁夏、平凉、金昌、凉州、甘州、西宁)及七十二县城隍木主。院内正中建有献殿,供奉城隍,献殿东西两侧墙壁上镶嵌城隍庙修建记及捐资碑各一块。献殿之后为大殿(复建),城隍办公场所;再后为寝宫(复建)。



  古代书院,是唐宋至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传统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一般为著名学者主持的高等学府。


  青城书院,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呈三进三院布局,由山门、厢房、过厅、大殿等组成,占地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37平方米。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为“皋榆联立高等学堂”,现建筑遗存保存完好。山门内两侧各立道光十二年(1832)刻《创建书院集资碑》3通,记述青城书院修建经过,镌刻创修青城书院捐钱人姓名147人。青城书院由当地烟坊集资修建,每年费用也由烟坊“出境烟担货物抽银一分”供应。


  青城交通便捷,明清时代盛产黄烟,客商云集,清代中期,已逐渐发展成为富甲一方、文教昌盛、人才辈出的陇上名衢。据文献记载,清代青城一域就建有书院六处,考取进士11人,文、武举人74人。



  祠堂,是用于宗族祭祀祖先、商议族内重要事务等活动场所,具有维系亲情、社会教化、社会救助等功用,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青城高家祠堂,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由山门、前后过厅、祖堂及跨院四部分组成,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是青城高氏家族供奉祖先和集会之所,是研究封建社会宗法关系的重要遗存,院内精巧建筑、“大禹耕象”“高柴求学”等精美砖雕保存完好,现用于展示家族文化。


  戏楼,又称戏台,是供演戏使用的建筑,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化表演传承场所。中国古代戏曲表演场地繁多,从最原始的广场厅堂露台,到庙宇乐楼、瓦市勾栏、宅第舞台、会馆戏楼、酒馆戏楼、茶园戏园,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戏楼戏剧观演场所。


  青城东滩戏楼,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占地2400约平方米,建筑面积208平方米,保存较好,一直作为居民传统文化活动场所。著名的陕西三义社、易俗社及兰州的福庆社、关娃子戏班等都曾在此演出,成为清代乾嘉时期青城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见证。


  青城古镇现遗存45院古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多为三堂三厦、三堂五厦、三堂七厦,建筑风格吸收了北京、天津、山西等地特点。有砖雕门楼、六柱门楼、垂花门楼等,门楣、墀头墙装饰牡丹、博古、蝙蝠及渔樵耕读等砖雕。与门楼对应的厢房山墙上大多砌出影壁,影壁嵌饰“五子登科”“旭日东升”“五福捧寿”“渔樵耕读”等砖雕图样。素雅质朴,田园意蕴浓郁,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蕴含着深厚的传统农耕文化。


 
标签: 青城 古民居

本文标题: 浅谈青城古民居的建筑特色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26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