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建筑斗拱的构成与规格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02-27 10:58:04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斗拱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最独特的部分,状如绽开的花朵,居于檐下,通过层层出跳来增大檐部伸出距离,并将其承托的屋顶重量传递到柱、额之上。

  斗拱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最独特的部分,状如绽开的花朵,居于檐下,通过层层出跳来增大檐部伸出距离,并将其承托的屋顶重量传递到柱、额之上。同时斗拱也是重要的立面装饰与等级象征,通常只用于高等级建筑。早期斗拱的构成较为简易,多由简单叠累的斗与拱构成,结构承力功能突出。此类做法在殷商时期已可看到雏形,战国时期中山王陵出土的铜案上可看到明确的一斗二升斗拱造型。


  至汉代之后,斗拱开始得到普遍使用,但出跳较少,造型以一斗三升为主。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斗拱发展迅速,出现了斜向的昂,通过杠杆原理,使出跳距离明显增加,檐部也得以进一步外伸,可以更加有效地保护建筑下部的木结构与基础。至宋金元时期,斗拱已趋于成熟,开始日渐富于装饰性。明清时期是斗拱发展的最后阶段,此时斗拱的结构功能已日趋式微,装饰与等级象征成为主要功能。



  斗拱的计量与类型


  斗拱的计量单位以组而论,宋代称为一朵,清代称为一攒。依位置不同,可分为柱头斗拱(宋称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柱间斗拱(宋称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以及转角斗拱(宋称转角铺作,清称角科)。早期建筑仅有转角斗拱与柱头斗拱,普遍雄大健硕,有力地承担了深远的檐部,如图佛光寺前檐悬桃伸出达四米之多。柱间斗拱出现于中唐之后,图中可见造型纤细、尚处在发展中的柱间斗拱。


  斗拱的构成与规格


  斗拱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通过榫卯结构相互连接,用以承托上方的博、枋等构件。斗拱至唐宋时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构成模式,并一直延续至明清。其规格以拱与昂的出跳数量来定义,通常为一至五跳,宋代分别称为四铺作至八铺作,清代则取奇数,称为三踩至十一踩。图示即为一朵宋代五铺作斗拱模型。


  汉代斗拱


  汉代是斗拱的成型期,在画像石、墓阙、明器等材料上可以看到此时斗拱的形式已颇为丰富,有一斗二升、一斗三升等做法,有单层拱,也有重拱。斗拱一般置于柱头之上,用于多层建筑外檐时,则常用插拱做法。图示为东汉陶楼,在建筑本体之上伸出一条悬臂插拱,再在其上安置多层叠累的重拱,形成出跳。



  南北朝斗拱


  本时期一斗三升做法仍在沿用,但多与人字拱配合出现(图a)。同时,更先进的纵向出跳做法也开始出现,如朔州九原岗壁画墓所示建筑。现存实物以源自中国南朝木构技术的日本法隆寺最为典型。(图b)为法隆寺中门斗拱,可见拱与斜昂自柱头栌斗之内出跳,最上方安置斗拱与替木,直接承托檐枋,做法简洁明快,轻盈高效。


图a


图b


  唐代斗拱


  唐代斗拱日趋成熟,柱头与转角铺作已很完善,但补间铺作还较为简单,只起到辅助作用。图为代表中晚唐技术特征的佛光寺东大殿斗拱,可见柱头铺作气势雄挥,体量巨大,自柱头栌斗内出四跳,两根斜昂跃然而出,有力地承托起檐都,斗拱较法隆寺更加紧密合理。反观补间铺作,仅出两跳,十分纤细,两侧还有转饰性云拱出现。



  辽代斗拱


  辽代斗拱继承了唐的技术特征,以柱头与转角铺作为核心。补间铺作仍较纤细,但较佛光寺已有明显进步,如独乐寺观音阁,补间铺作已通过斗子蜀柱直接落于阑额之上,受力变得更加合理。同时辽代斗拱的装饰性也日益增强,如应县木塔有六十余种斗拱样式,转角铺作尤其华丽,两侧拱身采用斜切造型,与上方斗拱反复穿插,如花团锦簇一般。



  宋代斗拱


  斗拱发展至宋代已十分成熟。补间铺作的造型、体量及结构作用已与柱头铺作趋同。通过《营造法式》与相关实物可以看到,宋代斗拱设计制作具有显著的规范性,模数制已得到广泛运用。伴随补间铺作的成熟,柱头与转角铺作所承担的荷载明显降低,斗拱用材与体量也开始减小,假昂做法开始出现,太原晋祠圣母殿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金元斗拱


  金代斗拱继承了宋代端庄、规整的风尚,但又受到辽代斗拱装饰化特征的影响,大量使用斜拱。此类斜拱一方面可以增加荷载承受力,但更多则是出于装饰目的,具有突出的炫耀性。如大同善化寺三圣殿的补间铺作,一反早期纤细、弱小的形象,刻意制作成极其复杂、夸张的造型较之柱头铺作庞大许多。元代斗拱大体上继承了金代的特征,但斜拱已较少使用。



  明清斗栱


  明清时期,伴随结构技术的发展,梁柱结合日趋紧密,斗拱的结构作用被明显削弱,体量随之大大缩小,昂已全部变为假昂。此时斗拱逐渐从最重要的檐部支撑结构,转化为近乎檐部装饰的构件。与之相应,檐下斗拱数量明显增加,排列密集,远远望去,宛如一条凸凹变化的立体装饰带,与佛光寺檐下形象分明、健硕雄仕的早期斗拱造型迥然不同。



 

本文标题: 浅谈中国古建筑斗拱的构成与规格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28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