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个词给中国的大陆下一个定义,那么,莫过于“广博”二字最为贴切。
山有高山峻岭,水可波澜万千,在山水之间,又组建出千变万化的气候与风俗。而建筑于不同地,演化出全然不同的样貌来。
-官式建筑-
官式建筑是相对于地方建筑而言的,是指以官方颁布的建筑规范为蓝本,由官方主导营造的宫殿寺庙、衙署等建筑形式,如故宫。
-合院建筑-
京畿地区合院建筑规制都有严格的规定,建筑沿中轴对称,常坐南朝北,等级分明,秩序井然。
最常见的是四合院,根据主人的地位及周边环境情况,有两进、三进和四进院。
-东北建筑-
东北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理和历史环境,在区域内形成多种特殊的做法。有自本地形成的与环境气候相关的建筑,也有自关内外传来的偏官式建筑。
一是东北严寒地区的井干式民居,是居民对抗严寒气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类型。
井干式民居因为木料长度有限,开间和开窗都较小,如黑龙江的雪乡建筑。
二是东北地区的内部以万字炕和暖阁为主要生活空间,称为“口袋房”。
中间为堂屋,堂屋北侧为暖阁,而卧室(即西屋、东屋)设于堂屋两侧,如沈阳故宫部分大殿。
-山陕建筑-
山陕建筑以砖木混合结构的大院和土坯、砖石拱券窑洞为主。且山西地区保留高古建筑较多,也延续了许多唐宋建筑带来的建筑特征。
大院外墙为灰色清水砖墙,颜色古朴单一,布局严整而传统,外观高耸封闭,极具防御性。
但由于造型各异的宅门、脊饰、烟囱帽、风水楼与风水影壁,使得建筑沿街轮廓线丰满舒展。
窑洞一般做法是用石头或砖砌,上面覆盖厚厚的夯土,规模大的可做成多间或上下多层,外部也可另建木构建筑形成院落。
窑洞只有洞口与外界直接接触,所以内部气温变化不明显,有着冬暖夏凉的优点,如山西皇城相府、山西吕梁李家山窑洞等。
且晋南部分地区琉璃烧造技艺大成,也不乏琉璃工艺下带来的华美建筑构造。
-甘青建筑-
军事堡寨,是甘青地区所特有的、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形式。
作为军事堡寨,平面近似正方形,四周以夯土墙封闭,如永泰古城。
而在河西走廊沿线,也分布有大型城市和庙宇,如张掖大佛寺,在关中建筑的基础上更添西北苍凉大气。
-川北陕南建筑-
川北陕南的建筑为南北交融的风格,朴素庄重的屋脊灰塑、翼角起翘明显,形式多样的挑枋,如阆中汉桓侯祠,勉县武侯祠武侯墓。
以穿斗构架为主,也有抬梁与穿斗混合式,青瓦、石墙或木骨白墙是其典型特征,如阆中古城,汉中东关等。
-黔贵建筑-
贵州建筑多干栏式,由于贵州民居多分布于山间与狭长谷地,很难大面积铺展,所以城镇体量都不算大,大多沿山麓爬升,如肇兴侗寨,千户苗寨等。
但也正是由于群山,丰富的木材资源可支持大量干栏式建筑修造。时至今日,黔东南的木材生产仍在贵州全省占据重要位置。
而侗族建筑中还有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标志建筑。鼓楼平面布局上有正方形、矩形、正八角形,以密檐塔式者居多且最具特色。
-川渝建筑-
川渝黔地区也多山地丘陵,而河川上也常见吊脚楼,多采用穿斗构架,表现出轻盈素雅的风格。屋顶多为出檐较大的悬山顶,墙面多用竹编夹泥墙和木板壁。
而川渝地区的建筑也多在正脊和檐角处遍布雕饰与角兽,当地民居住宅以及祠堂、庙宇等建筑中都可以见到许多石材构件以及这些构件上精美的石雕。
在坡度较陡的山地,民居还以吊脚楼形式来适应地形,吊脚楼下部悬空,依靠柱子承重,多分布于山间与河川。
-淮北山东建筑-
淮北建筑大都与京畿地区相仿,如山东曲阜孔府。
但在灰墙和黛瓦等细部构造上采用淡雅色彩,不同于北方厚重、严谨的特征,体现与江南民居建筑相似的轻巧与明快,如山东济南古城、聊城古城、蓬莱阁等。
-中原建筑-
中原地区建筑博采各地建筑特征,上接京畿山西,下接鄂北淮北,西连关中,东接胶东,多采用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如少林寺,嵩阳书院。
中原地区,也不乏各地会馆入驻,亭台楼阁间,杂糅各地建筑之特质,可谓是博采百家了,如开封山陕甘会馆。
中原地区也依然保留着许多汉唐高台建筑遗风,现存大量高台建筑都表明了中原地区历朝叠加之风貌,以高大的夯土台为基础和核心,在夯土版筑的台上层层建屋形成土木混合的结构体系,如开封龙亭,禹王台等。
-内蒙古建筑-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牧民居住的民居,适合于游牧生活当中的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西藏建筑-
西藏在雪域高原,气候寒泠、干燥、风沙大,门窗大都开向东南或修建与山坳内,以山体避风,如色达佛学院。
墙体采取下宽上小,逐步内收,在砌墙时放入一些木或铁筋进行加固。
屋顶大部分为平顶,使用“阿嘎”(一种矿土),用阿嘎打制过的地面或屋顶与现代的水泥一样结实光滑,如布达拉宫。
西藏地区还有一种特殊民居——碉楼,一般建在山顶或河边,以毛石砌筑墙体,房屋建成像碉堡的坚实块体。
建筑首层贮藏及饲养牲畜,二至三层为居室,设平台及经堂,如桃坪羌寨等。
-新疆建筑-
新疆地区创造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民居,以适应本民族生活习俗。
民居多为阿以旺式,“阿以旺”是维吾尔语“明亮处所”的意思,“阿以”有月亮的意思,还有内天井、廊下等含义。
民居围绕着阿以旺空间布置居室、客房、厨房、库房和其他用房等。阿以旺是周围房间的交通联系枢纽,也是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空间,有待客、纳凉休息、宴请的功能。
喀什民居为米玛哈那式,即以客房“米玛哈那”为主体,前室“代立兹”和厨房、餐厅兼冬卧房“阿西哈那”组成,呈一明两暗的形式,并布置内向小庭院。
-云南建筑-
云南地区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使其民居形式丰富多彩。
傣族竹楼是干栏式民居的典型形式,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竹木编制的墙壁,围合形成居住空间,下层架空,用来圈养畜禽或堆放杂物。
井干木屋是藏族、怒族用圆木或木厚板堆叠而成。
“一颗印”民居由于其平面方正,外形及体块近似正方体,形状像方印章,故称“一颗印”,其实接近少数民族地区的四合院,也多见于古城与村镇中。
-岭南建筑-
岭南地区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民居特色,表现出精巧通透的特点。
岭南民居会对重点部位进行处理。整体用灰色,屋脊、檐下、墙头、梁架等重点部位却装饰精美、用色鲜艳。
通透是岭南民居对于湿热天气的适应。建筑单体组合前低后高,有利于让风进入室内,室内用灵活拆装的门扇等进行通风透气,从而防潮防虫以延长建筑的寿命,也使室内适宜居住。
山墙形式为镬耳墙,呈锅耳形,讲究对称,象征了古代官帽,是古代世家追求官宦显赫的象征,如顺德西山庙,佛岗上岳古村等。
还有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如开平碉楼。
-江南建筑-
江南地区大致可归纳为苏南与浙北及其辐射地区。
这一地区中,大型建筑纵向有若干进,横向平行有二或三条轴线,中轴线上排列门厅、轿厅、门楼、大厅、正房;两侧轴线排列花厅、书房、小花园、戏台、园林等。
建筑群内常有私家园林,供人们游憩或观赏。
江南地区多利用河畔而建,有各式各样的水埠头,与建筑一起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水空间,给人建筑是贴着水面生长的感觉,如绍兴,周庄等。
-徽派建筑-
徽州民居多为二层楼房带天井式院落,粉墙黛瓦,石雕砖雕精致。
徽州人聚族而居,围绕祖宅或祠堂建造村落,如婺源古村等。
-赣派建筑-
建筑以穿斗式为主,祠堂官厅等大型建筑,多采用抬梁式,部分地区使用插梁式。
内为木结构承重,外墙用青砖围闭,朴实素雅,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如渼陂村建筑。
-湘鄂建筑-
湘鄂建筑为多风格杂糅,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空间,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造楼阁,或也有借山麓地势造就建筑群,如岳麓书院,晴川阁等。
建筑风格古朴庄严,飞檐翘角,气势非凡,如长春观建筑群。
风格各异,有不少土家族建筑,如湖北恩施土司城等。
-闽北浙南建筑-
闽北浙南建筑融汇浙、赣、皖、闽多种风格,肃穆质朴,多为长屋、大屋。
两省交界地处山区,林木茂密,一座座廊桥跨越山河,作为交通要道,如浙江温州泰顺廊桥等。
-闽南建筑-
闽南地区受海内外多种文化交流,建筑形式多样化,有土楼、古厝和番仔楼。
土楼是北方汉人移民定居并营建出土楼这种类型的民居。
土楼推崇圆形或椭圆形平面,部分地区也分布有方形和多边形,不过他们都为中央建祠堂,楼内的房间没有大小和尊卑区分,所有单元式房间都向心而居。
出于防卫需求,土楼的土筑外墙高大厚实,墙厚达1-1.5m。在外环楼层上方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
古厝是福建方言中古民居、老建筑的特色称谓。
古厝常见用红砖红瓦、白色石基建造,中间凹陷两端微翘的燕尾脊,石雕木雕装饰精美。
地大物博,不胜枚举,中国的地貌,本就是“十里不同天”,光是简单概括,都已经衍生出这样长的篇幅。
但是,当我们现在再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触目所及的却大多是熟悉的风景——高楼大厦,钢筋水泥。所谓千城一面的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