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文化研学旅行开发的思考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04-11 09:33:20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  作者:熊琬婷 詹敏莹
核心提示:“福”文化是中华民族影响极其深远的文化基因,华夏儿女对其怀有高度的心理认同感。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亘古以来崇福、祈福、尚福、盼福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字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吉祥、最受欢迎的文字之一。“福”文化是中华民族影响极其深远的文化基因,华夏儿女对其怀有高度的心理认同感。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亘古以来崇福、祈福、尚福、盼福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福”文化融入研学旅行,有效发挥“福”文化对青少年群体的精神塑造和价值引领作用,引导其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传统“福”文化的意蕴


  中华“福”文化源远流长,雅俗共赏。对于什么是“福”,可从字源构造上追溯其初始含义。在古代文字中,右边的“畐”是个“酒”字,即当时祭祀必用的珍贵饮料。左边的“示”字,是上天垂示的征象。因而“福”字最初表示举酒樽祭祀,祈求获得上天庇佑。经过历史的选择性传承与创新,“福”的内涵也随之由浅入深,逐渐提炼出了“福”文化价值体系。《尚书·洪范》记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文”以正心,“化”生万物。由此,“五福”概念奠定了后人对传统“福”的基本认识。平安是福,多子多孙是福,无灾无祸也是福。



  “福”虽有定质而无定形,成为人们对理想生活的集中概括。“福”文化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老百姓因对其向往而心生敬畏,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日常的行为。传统“福”文化主张以德求福、祸福相依的基本思想,强调知福、享福、惜福。福报思想里的“善恶终有报”是传统儒释道和平民百姓的普遍共识。《淮南子》“塞翁失马”的故事、郑板桥“吃亏是福”的祸福辩证思维,不仅延伸了“福”的内涵,也警醒人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应控制欲望,注重修身养性。此外,作为中华文化的基因根脉,民间在追求“福”的过程中也衍生出不少祈福文化。流传至今的过春节贴对联、倒贴福字等纳福习俗都充分表现出“福”文化在传统节日中的突出地位。


  2、“福”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经济价值


  《释名》云:“福,富也”,从同义字观其内涵,福可与富互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揭示了新时代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一方面,“福”是全国人民共同创造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脚踏实地谋发展,用奋斗创造幸福,从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如今中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另一方面,“福”是全国人民共同享有的。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引擎作用凸显、东部经济发达县结对帮扶西部贫困县“携手奔小康行动”成效显著,党中央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实现“经济福”的目标。


  (二)社会价值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五福临门”是最具幸福感的交融,富贵、好德、长寿、康宁、善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构成。“福”文化融入人民日常生活中,饱览美好河山的“眼福”、聆听美妙音乐的“耳福”、品尝美味佳肴的“口福”,是国民在细水长流中感知生活美满安定的生动体现。另一方面,和平是大国间友好协作的大福祉。“和平共处”是稳定人民幸福生活的“定海神针”,更是中华民族对福的极致精神追求。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方案,不断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与担当精神。



  (三)生态价值


  “全家福安,一生长乐”,点明了幸福生活的两大关键要素——“安”“长”。安为平安健康,长指可持续发展,若将平安健康视为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起始点,那么以科学的发展理念保护绿水青山则是幸福生活的续航能量。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造福于民”与“造富于民”有机统一,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幸福生活的连续性和长远性。


  (四)艺术价值


  “福”文化自古就为文人墨客的国画、书法、诗词曲赋等创作提供了鲜活题材,催生了《百福图》《百蝠图》和“福”字对联等中华民族艺术佳作。而在寻常百姓家,多将“福、禄、寿、喜、财”定义为“五福”,将对吉庆祥瑞的向往寄托于传统工艺中。取蝴蝶与“耄耋”同音之意隐喻长寿,以葫芦象征“福禄”,借仙鹤、仙桃、灵芝、松树等物象代表“福寿绵长”,创造出剪纸、布艺、刺绣、雕刻、漆器等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作品。这些作品承载着民间百姓最质朴的生活追求,亦凝聚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造福智慧和审美情趣。


  3、“福”文化研学旅行开发


  围绕“福”文化,深度开发研学旅行线路、研学旅行基(营)地、研学旅行课程、研学旅行商品,通过打磨“福”文化旅游精品提升游客体验,引起情感共鸣。


  (一)“福”文化研学旅行线路规划


  在“福”文化研学旅行线路规划中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互补性原则。区域旅游合作要兼顾景区共性与个性,避免因同质化产生审美疲劳,可选择多种类型的“福”文化景区加以串联,使游客体验到不同时代、不同内涵的“福”文化。二是相邻性原则。要科学规划“福”文化景区,以“福”文化富集凸显旅游产品个性,借助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缩短各“福”文化景区间的空间距离感,使青少年群体在旅程中享有时空认知的连贯性。三是保护性原则。要注重绿色发展,保持原汁原味的“福”文化风貌,可通过民俗节事展现地域“福”文化特色,营造纳福祝愿的文化氛围。



  (二)“福”文化研学旅行基(营)地建设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福”文化均有独到之处。基(营)地建设要突出文化性、教育性、专业性、实践性和安全性。要因地制宜,将体现地域特色的景点打造成“福”文化研学基(营)地。应以特色资源开发、精品课程入驻、教师资源配备和公共服务供给作为重要抓手,选取极具代表性的“福”文化价值所在地(即“福地”),深入挖掘其教育价值,规范基(营)地考核标准、严格基(营)地执业资格审核,创新研学服务产品供给,打造一批“福”文化研学旅行基(营)地品牌。


  (三)“福”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开发


  从“福”文化研学教材内容的编写、研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到研学教学方式的选择,每个环节都关乎研学旅行课程的整体实施效果。在研学教材内容的编写上,要立足“福”文化旅游资源,结合“福”文化的经济、社会、生态、艺术等价值,准确把握青少年群体的文化心理和情感需求。在研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培养一批“福”文化知识储备丰富、专业功底扎实、旅游讲解技能较为全面的导师力量。在研学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强调动静结合、寓教于乐,注重风景游览、实景教学、情景互动,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揭示景观与“福”文化的内在联系。


  (四)“福”文化研学旅行商品设计


  开发“福”文化研学旅行商品有助于做大做强“福”文化IP,提升“福”文化研学旅行的影响力,巩固“福”文化研学旅行的教学成果。“福”文化研学旅行商品设计要遵循本真性、教育性、主题性的原则,将“福”文化、“福”元素融入研学旅行纪念品等文创商品设计开发中,使商品形神兼备。商品不仅要蕴含当地的民俗民风、传统哲学观等,还要实现文化元素的有效整合。可以顺应元宇宙技术发展趋势,推出“福娃”IP形象系列产品,借助虚拟人技术使IP形象富有生命力。


 
标签: 文化 传统

本文标题: “福”文化研学旅行开发的思考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39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