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朝代的饮食文化都有各自的特色以及发展根源,不仅代表着历朝历代的经济发展,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对于明朝而言,民间白话小说盛行,小说种类也是各式各样。
新航路开辟后,各国的特色食品更是涌入明朝,当时便出现了许多记载饮食的白话小说,在《水浒传》和《梼杌闲评》都有提到。
商品经济发展,饮食多样性增加
明朝初期,由于经济受损严重,整个社会处于百废待兴之际,明帝朱元璋为了节俭开支用度,巩固统治,便崇尚以“节俭”治国。
这种“节俭”不仅出现政治活动与建设上,还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体现在饮食中。
朱元璋不仅给社会各阶层明确规定了饮食器皿的大小,自己在吃食上也十分简单,并且“每天早晚进膳,必有一道豆腐,以示不敢奢侈。”
但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人们在饮食上也不像以前那样“尚简”,对其的要求也开始高了起来。
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以及新航路的开辟,玉米、甘薯、马铃薯一类的食材相继运输到我国。
食材的多样性便更加扩大了饮食的多样性,不仅如此,像丁香、胡椒一类的佐料也让食品的口味更加丰富。
且当时在民间,少数民族的特色食物也一度十分受欢迎。
朝万历年间书《事物绀珠》中就曾经出现过多次关于少数民族饮食的描写,书中大多称此类食物为“女真食物”以及“回回食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在不断提高。当百姓的物质要求得到满足后,便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便有许多人将品尝美食作为生活情趣。
并且明朝的士大夫群体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多元的饮食文化相结合,并且作了大量与其有关的诗词歌赋。
在明朝的士大夫群体中,最爱研究美食的非张岱莫属。张岱不仅喜欢到处品尝美食,还常常自己制作。
在他的作品《陶庵梦忆》中他曾经将自己对美食的喜爱描写为“眈眈逐逐,日为口腹谋。”
可见在当时多元的饮食背景下,许多文人选择将此记载、整理进书中。
不仅如此,士大夫群体还十分喜爱“以吃联谊”。明朝中后期此类的团体便已经超过了200家,他们在一起共同研究饮食以及文学,增加士大夫凝聚力的同时还推动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文人商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文人不断世俗化,他们创作的许多白话小说也更加贴合生活实际,更具韵味。
小说的内容也不再只是晦涩难懂的人生道理以及历史文化,更多的是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琐事。
在许多当时描写日常生活的小说中可以看出,人们的主食已经变成了米和面,且百姓已经能将主食做出各类花样。
在《梼杌闲评》,印月的的丫鬟便做的一手好“香白米粥”,每当其感疲劳之时,便会喝上一碗。
当白话小说遇上饮食文化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当时社会上盛行此类的童心说。明朝中后期的美食家们喜爱强调物质享受的合理性,并在社会中宣扬此类思想。
在美食宴饮中,必不可少的便是美酒,当时我国的酒文化已经发展到了相对繁荣的阶段,并且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阶层。
“饮酒”成为了各类白话小说中关于饮食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日、聚会、践行、结拜等等场面,“酒”都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东西。
《警世通言》中,张二官在曲奇时便为丈人准备了好酒,并且还:
“设下盒盘羊酒,涓吉成亲”。
其中“羊酒”类似于现在的订亲礼,可以看出当时酒类便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水浒传》中宋江为了拉近与李员外的关系,便特地和兄弟们共同宴请他。请李员外之前他为表诚意特地说:
“吩咐教取一对缎匹羊酒,选一骑好马并鞍辔,亲自上门去求见”。
可见当初出现了各种酿造手段的酒,且在品质上已经分出高下。虽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但人们的酿酒技术却已重新上了一个阶段。
且饮酒不单单是为了自己作乐,更多的添上了一股“人情世故”的色彩,更代表了当时一种“豪放”“粗狂”的文化色彩。
《水浒传》中梁山伯108将士几乎顿顿离不开美酒,在即将出征前必定会“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以来鼓舞士气,而在事成后也免不了用美酒佳肴来庆祝。
美酒在小说中不仅仅出现在豪放的宴饮中,也常出现了含着默默情韵的送别里。
白话小说《梼杌闲评》中就多次出现了离别饮酒的画面。
其中最令人动容的便是魏忠贤告别李永贞,二人将临行前的最后一顿饭选在了酒馆,觥筹交错间更加渲染了离别之情,魏忠贤更是泪洒当场。
酒文化的高度繁荣也随之推动着酒具的发展,到了万历年间,许多人在登了仕途后便会去购置华丽的酒具用来庆祝,十分奢侈。
酒器的华贵程度也渐渐成为了身份的象征。
《寓圃杂记》中就曾经写到过有人因为想要华美的酒器,但因为经济水平不够,便想到了以铜镀金的方法。可就当他拿出器外出聚会时,竟然引来了杀身之祸。
有人看到他华美的酒器后便起了邪念,将其杀害后“尽取其酒器以去”。
此时参与享乐的也不单单只是贵族阶级,一般的市井百姓也参与到了这场“狂欢”之中来。
并且当时在明朝人的桌子上还出现了一种食物,那便是水果、干果等有保健作用的食品。这里的干果并不需要什么繁琐的加工,大多是水果晾晒而成的。
这些食物往往不会和正餐一起吃,而是在平日里闲聊时或者喝茶对诗时被拿上餐桌。明朝人坚信其可以调养身体,补充营养,是许多达官显贵十分钟爱的饮食。
饮食器具的多样化、精致化体现着人们需求的增加以及变化。在日常的饮食活动中也体现着人们在启蒙思想的冲击下,对于人生“真乐”的追求。
明朝中后期的养生之道
随着饮食种类的不断增加,人们也开始渐渐意识到饮食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更要考虑对于健康的作用。
明人高镰曾经说过:“饮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阴阳运行,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故饮食进则毅气充,毅气充则血气盛,血气盛则筋力强。”
可见在明朝,人们已经对于“养生”有了基本的认识。我国自古便提倡“药食同源”,明朝更是将这一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明朝的书也出现了许多提倡养生的例子。
在《四友斋丛说》中就曾经这样写道:“生冷勿食,坚硬勿食,勿强食,先饥而食,食不过饱,先渴而饮,饮不过多。”
在明孝宗时期,“养生”的观念更加盛行。也出现了类似《养生四要》以及《保命歌括》等等著作。
这类思想一直随着朝代延续,到了清代有的世家大族反而更加偏爱清淡的饮食。在《红楼梦》中曾经写道,各类稀饭清粥便成为了食疗中的主要饮食。
何良俊也曾经说过杂书中大赞“美食”,而他口中的美食则不是指那些山珍海味,而是认为人在平日的吃食中应该遵守规律,不可以贪多贪奇,这样身体才能得到好的休养。
并且明朝后期道教盛行,人们对传统美食保健有了更多的认识,在吃上也越来越注意。
明朝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在转变社会风气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各行业的变化,商业、手工业都得到了发展。
给“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带来了很大冲击,也为其日后的瓦解奠定了基础。
中国饮食文化在明清时期可谓是到达了顶峰,小说的市民化也大大拉近了文人与市井人的关系。
当饮食与特色鲜明的白话小说结合后,我们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到当时文化与社会的变迁。透过这些小说我们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伦纲常以及传统文化。
如今的小说与明代相比描写大多更注重食物本身,可见在明朝“饮食”成为了当时社会较为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明朝中后期的士大夫们由于一直接受儒家传统礼教的熏陶,面对迅猛的商品经济的大潮,他们不知该如何应对。
饮食和白话小说的发展可以看得出他们试图做一些“反抗”,但都由于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而发生了偏颇,只能进行一些社会风俗表面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