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谷雨 | 雨生百谷 润物无声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04-20 11:37:34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人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在谷雨时节,春天用雨离别,万物在雨中迎来新生。谷雨亦有“雨生百谷”之意,自这日起,雨水阵阵,土地脉动,谷物得雨而生。

  三月中,雨生百谷,清淨明洁,是春天最后一个节气。此时节,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


  人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在谷雨时节,春天用雨离别,万物在雨中迎来新生。谷雨亦有“雨生百谷”之意,自这日起,雨水阵阵,土地脉动,谷物得雨而生。



  谷雨物候


  人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在谷雨时节,春天用雨离别,万物在雨中迎来新生。农民们趁着春雨播下谷种,为一年种下了新的希望。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


  一候|萍始生


  “菱透浮萍绿锦池”淅淅沥沥的雨,点在水中,把平静的水面染成一片新绿,那是被雨滋润的浮萍。


  浮萍无根,却也自由自在,漂泊之时,有些偶遇,有些邂逅,有些重逢。


  二候|鸣鸠拂其羽


  “南村北村布谷鸣,家家陇头催出耕。”鸠,既是布谷鸟。谷雨时节,布谷鸟的啼鸣,这是春耕播种的信号。


  三候|戴胜降于桑


  桑树错落的叶影下,一个小巧却羽毛华丽的身影在跃动,它是戴胜鸟。它的出现也是对人们的一种提醒,蚕桑之事需要作准备了。



  谷雨习俗


  赏牡丹


  “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被称为谷雨花、富贵花,谷雨时节赏牡丹已绵延千年。


  清顾禄《清嘉录》曰:“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无国色,锦棚只护玉楼春。”


  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都会在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观赏游玩。


  喝谷雨茶


  明人许次纾《茶疏》里写道:“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谷雨茶,经历冬的沉淀,春的滋养,正是柔润饱满时,又叫雨前茶、二春茶。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吃香椿


  谷雨前后,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人们把春天采摘、食用香椿说成是“吃春”。香椿一般分为紫椿芽、绿椿芽,尤以紫椿芽最佳。


  鲜椿芽中含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和大量的维生素C,其叶、芽、根、皮和果实均可入药,具有健胃理气,止泻润肤等多种功效。


  祭祀仓颉


  “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


  传说在黄帝时代,仓颉在梦中说:“我想要五谷丰登,让天下的老百姓都有饭吃。”


  第二天真的满天落下谷粒。黄帝便把下谷子雨这天做为一个节日,叫做谷雨节。



  谷雨养生


  谷雨前后15天及清明的最后3天中,脾处于旺盛时期。这时正是补身的大好时机。补要适当,不宜过,应适当食用一些补血益气功效的食物。


  谷雨之后,谷生花争妍。虽有满园春色,但空气中漫飞的花粉、灰尘和细菌也随之而来。过敏体质和免疫力低下的人可能因此易发过敏性皮炎、荨麻疹、鼻炎、咳嗽、哮喘等。


  谷雨,是一年中最后的春天,时至暮春,天地万物依然明媚可爱。


 

本文标题: 今日谷雨 | 雨生百谷 润物无声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42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