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本身是用泥土烧制出来的陶瓦,由于各地土质与烧制工艺的区别而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除了大多数地区皆为青灰色的青瓦之外,还有颜色较为丰富的琉璃瓦。琉璃瓦也是用泥土制成坯,然后在表面上涂以不同成分的釉,进窑经高温烧制后,瓦的表面不但带有一层质坚而光滑的釉,而且还会呈现出黄、绿、蓝、黑等不同的颜色。
在中国古代,红、黄、青、黑、白被认为是五种基本色彩,它们与天地中的五个方位相对应,其中黄色居中,它是土地之色,在农耕社会,以土地为本,所以黄色被认为是正宗之色,最美之色,所以在宫殿屋顶上用黄色琉璃瓦自然带有神圣、威严的象征意义。
黑色为北方之色,而代表北方的神兽为玄武,即龟,龟为水生动物,水能灭火,藏书之殿当然最怕火灾,所以用黑色之瓦具有以水克火的象征意义。紫禁城内有一处文渊阁是专门储存图书供皇帝阅读之用的宫殿,它的屋顶用了黑色琉璃瓦,并且在四边屋檐处用了一圈绿琉璃瓦。这种做法称为“绿瓦剪边”。
皇家园林颐和园,在万寿山中轴线上的佛香阁上下几层屋顶上用的都是黄琉璃瓦绿剪边。在这里,可以说黄色象征帝王宫殿,而大地植物的绿色象征着园林环境,所以黄、绿二色的屋顶用在皇家园林的建筑上。
在以礼治国的封建社会,一切都有高低尊卑的等级之分,但是这种用琉璃瓦的等级制度在远离都城北京的各地区却得不到严格的遵守。在各地城市、乡村的一些寺庙、祠堂、会馆等公共性建筑的屋顶上都能见到用各种颜色的琉璃瓦。它们有用绿琉璃瓦黄剪边的,有用黄琉璃瓦绿剪边的,甚至全部使用黄琉璃瓦的。但更多的是用各种颜色的琉璃瓦在屋面上组成彩色的花纹。在盛产琉璃砖瓦的山西能见到这样的多彩屋面,常见的多用黄、绿、蓝几种色彩的琉璃瓦组成棱形、三角形和套方等几何形状,它们与琉璃的屋脊、吻兽组成一座座绚丽的屋顶,高踞于四周平房之上,成为城市一道美丽的景观和各具特征的城市标志。
琉璃瓦的主要类型
清制琉璃瓦屋面所用瓦件比较复杂,整个屋面除屋脊部分外,屋面部分的瓦件有:筒瓦及其瓦垄、板瓦及其瓦垄、勾头瓦、滴水瓦、星星瓦及其钉帽、瓦钉等。在攒尖屋顶还用有竹子瓦和抓泥瓦等。而宋《营造法式》中只述及琉璃瓦分为筒瓦和板瓦,其他瓦件未予特述。
“板瓦”是一种横截面为1/4圆凹弧形的淌水瓦,瓦的前端稍宽,后端稍窄,仰卧在泥灰背上,一般统称为“底瓦”。由若干板瓦纵向由下而上,层层叠接而成的凹形垄沟,称为“底瓦垄”,它是承接雨水的导水沟槽。
“筒瓦”是一种横截面为半圆筒凸形的散水避水瓦,瓦的后尾有接头榫(称为熊背)。它是盖在两条板瓦垄之间空当(称为蚰蜒当)上,一般统称为“盖瓦”。由若干筒瓦纵向由下而上首尾相接而成的凸形垄梗,称为“盖瓦垄”,它是散水避水的导水梗。
“滴水瓦”是板瓦垄檐口终端“收头”的檐口瓦。滴水瓦前端比板瓦多出有一个下垂蝴蝶形舌片,引导雨水下滴。滴水瓦的后端插入板瓦下,并在其两边各有一缺口,以便加钉予以固定。
“勾头瓦”是筒瓦垄檐口终端“收头”的檐口瓦。勾头瓦前端比筒瓦多出有一个圆形勾头片(又称为“烧饼盖”),瓦背上有一钉孔,以便加钉瓦钉固定,瓦钉之上盖钉帽,防止雨水渗入。
“星星瓦”是分为星星筒瓦和星星板瓦,其规格形状与筒板瓦相同,只是在其瓦上留有一个钉孔,以便加钉固定,隔适当距离安插1至3块,起到加强整条瓦垄牢固作用。
“竹子瓦”是用于做成辐射状瓦垄的筒板瓦,前端大、后端小,分为竹子筒瓦和竹子板瓦,多用于圆形攒尖屋顶。
“抓泥瓦”是在瓦腹做有一横肋条的筒板瓦,分为抓泥筒瓦和抓泥板瓦,抓泥筒瓦是在筒内腹部有一肋条,抓泥板瓦是在尾端底面有一横肋,以肋条嵌入铺瓦泥内,加固防滑作用。它一般用于坡面较陡的攒尖屋顶。
琉璃瓦的瓦材规格,宋《营造法式》没有专门述及,《工程做法则例》是按“样数”而定,从二样至九样。高等级建筑,用二样瓦,一般殿堂用五样至七样,亭廊建筑用七样至九样。对于瓦的样数规格,根据王璞子《工程做法注释》中附表,将其换算成公制尺寸,编制成表,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