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就是俞源,一个被誉为“江南水乡民居建筑的辞典”的古老村落。
漫步在村里的石板路上,老宅、老街、老店……村落里的每个角落都是一幅古朴的风景画。抬头,或许就能看到极其漂亮的马头墙,让你觉得时光似乎在这里停下了脚步。
一样样老器物在时光的打磨中变得极具温润感,墙上的壁画如水般无声诉说着村里曾经的历史变迁,提醒着人们这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古村落。
壁画几乎遍布村里的每栋古建筑,或水墨,或工笔,或白描。它们穿堂过户,像是连结古今时空的纽带,和太极星象的传说一起,把俞源变成闪烁的梦境,当地人也称俞源村为“壁画博物馆”,抬头就能看到极其漂亮的壁画,让你觉得不虚此行。
俞源村里,保存至今的明清民居院墙下的壁画,大多数都是墨绘柱枋的结构形象作为基本框架,设置诺干个画框以为绘画之处,画框之外的结构则是用几何或者花草图案。
这些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人物典故,渔樵耕读,戏曲故事等等,都表达了在这方水土之上的人们对于诗意栖居的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
这些壁画的技法上以墨线勾勒,兼工带写,略作熏染,恬淡素雅。山墙檐下等较为次要的地方,常常用卷草或几何等过度,柔和了黑白对比,既装饰了墙面,又在素色中低调透出一些奢华,与古民居内部结构的精良,本色木构,清灰地面等等形成呼应,风格高度统一。
在六基楼里的院墙内墙下,春夏秋冬四季之花静静盛开,一个个传奇故事被绘制在墙上。看斗拱装饰的横梁上,用墨笔分段描绘了牡丹、荷花、菊花、腊梅盛开的景象,代表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左右两边分别绘制了“百岁求仙”“王质观棋”的故事。
在“福寿”的两边又分别绘制了“和合二仙”和“刘海戏金蟾”的故事,让人看着就不不禁沉迷到故事中去。深深庭院藏风景,院墙门头书画情,岁月同样把谷仓楼里的热闹留在了墙上。
谷仓楼《福禄寿喜图》中,老者和孩童之间其乐融融的场景,祥和热闹,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井头楼外墙门楣《报喜图》中,一只喜鹊立于枝头,都说门头喜鹊叫,家有喜事到,寓意山村有无穷的希望。
此外,在谷仓楼两厢东山的墀头壁画上绘有栩栩如生的鲤鱼、水草,经过了数百年依旧可见鱼戏水草的欢快场面。
万春堂里,比壁画更精美的是那一篇篇壁书,因此上万春堂也叫书法厅。它是乾隆五年(1740)俞从岐所建,计59间。整座厅堂三雕精美,壁书更是点睛之作。
上万春堂墙上的壁书是俞从岐的第五代孙,当年的书法名家俞锦云所写。他在祖屋天井门额书“家声丕振”四字,如今依旧清晰可见。
院墙上部书写了两篇文章,分别是“宋仁宗问张景曰:卿江陵有何胜”和“《桃花源记》。而下万春堂的壁画上则绘了兰花,彰显了古代读书人热爱兰花的性格。因此下万春堂被村人善称为“画家厅”,并一直沿称至今。
敦厚堂的壁画采用了中国画的墨线勾勒、淡墨渲染等手法,描绘了俞源的山水美景。
其院墙外侧在大门与院墙叠涩砖下,描绘了大量花鸟、蝙蝠、山水等景观,同时又分别绘梅、兰、菊等区分开每一段壁画。院墙内侧在相同位置也可绘了牡丹、菊蝶、菊鹊、荷花、兰花的生动形象。
令人惊喜的是,敦厚堂的每副壁画中间都题有诗句,尽端则绘了垂莲柱。厢房后檐墙外壁檐口叠涩砖下又分别绘了松、柳、花卉、山石等园林景观,正屋两山外壁叠涩砖下则以手卷式样描绘花鸟等;仿欧式拱券内亦分别绘梅月、菊雀等,极其精美。
高坐楼也是一座被壁画包围的房屋。高坐楼是一个小四合院,门前有一用鹅卵石铺成的图案,中央为两个太极图。
从第一道门外的照壁开始,一直进入大门、正厅和后堂,照壁、为廊、门楣、门楼、山墙等所有适宜绘画的地方,均绘有各种历史人物故事、四季花卉、山水花鸟和吉祥团。
第一道堂门门两边各绘一幅水墨人物故事画。一幅为“石壁题诗图”,画面中一高士正执笔在一突兀巨石上题诗,有童子手捧墨砚伺候一旁,另有一人悠闲的在旁摇着扇子欣赏,以轻松的笔墨展现了“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的意境。
可要论壁画题材最为独特的,要数精深楼。高大厚实的外墙,包裹起一个个重门叠院,阻隔了嘈杂喧闹的外部世界,而院内却是花开蝶舞、香气袭人。环顾四周,外部的光线透过一方天井,静静地、柔和地宣泄在舒展着枝枝桠桠的古树上。
随着时光的流逝,俞源大多数精美的壁画在年久失修的情况下渐渐褪去了原来的鲜艳色彩,但岁月沉淀下来的俞源民间文化却一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在柱间、梁下门窗可以欣赏自然而富有材质美感、格调清新脱俗的木雕。在院落墙壁上可以欣赏历史故事、文房博古、山水花鸟及锦纹图案等壁画。
壁画在黑瓦与白墙的影映之下,又呈现出白、黑、灰三个色调,仰望山墙,白墙素壁上黑白相间,在蓝天白云的映村下,产生一种简朴而又极其华丽的艺术效果。
流传百年的壁画,随着江南雨水的浸润不断在消逝。我们不知道何年何月,它们就会黯然退出历史的舞台。我们只能用影像与文字加以保存,希望有朝一日,这些壁画能够遇见修复它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