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骆越』的后裔,繁衍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主要从事农业、林业生产,是人类古老的稻作民族之一。侗族有自已的语言,崇拜自然物,有特色鲜明的民居建筑、服饰、饮食、节日、生活习俗,其婚恋习俗更是浪漫有趣、奇特而富有诗意,耐人寻味。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桩侗族婚姻,一般都经过“说合”“订婚”“迎娶”等流程。不论是自由恋爱,还是通过他人“说合”,都需要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得到女方父母的应允,才算正式“订婚”,然后再择日“迎娶”完婚。当然,也有青年越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环节自行组建家庭。传统侗族婚俗讲究的很多。旧时侗族就还有“姑舅表婚”“姨表禁婚”,女子婚后“不落夫家”等习俗。纵观各地侗族婚俗,形式多样,大同中有小异,浪漫里有奇特,而流行于湘桂黔边境侗寨的“大戊梁”“月地瓦”“占匹拽”婚恋习俗更显民族特色,文化底蕴更为浓郁鲜明。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族人的恋爱不是“谈”成的,而是“唱”成的。他们把爱情作为人生最美好的情感来歌颂,侗族的婚恋过程无处不飞歌。
侗族村寨依山傍水,村前寨后绿树成荫,山间小溪潺潺,幽林鸟语花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侗族人甜美的歌喉,也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提供了优美舒适、和谐宁静的绝佳场所。在侗家,青年男女选择情侣,除了相貌、性格、情趣等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对方要有歌才,歌才出众相比相貌、经济条件出众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在侗家,人人会唱歌,处处有歌声,事事都与歌紧密相连,尤其是在男女谈恋爱的过程中,更是以歌传情。
每逢传统歌会时期(农历的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八月十五等),侗族的青年男女都会趁此时机精心打扮一番,穿上节日盛装参加活动。他们通过对歌相识相知,以歌为媒,表达爱意,互诉衷肠,自由选择自己的心仪之人。
“大戊梁”是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规模最大的侗族传统歌会。相传,300多年前,当地有个叫肖女的侗家姑娘,长得非常漂亮,驻守三省雄关的牙将对她垂涎三尺,欲娶之为三房。肖女的父母迫于淫威,无奈之下答应将女儿许配给牙将。但肖女不从,她早已钟情于勤快本分的后生闷龙。两人自由恋爱,经常相约到大戊梁的枫树下对歌,以表达思念和爱慕之情。为了能够长相厮守,他们决定私奔。牙将闻讯派兵围追堵截。肖女、闷龙无路可逃,最终在大戊梁山双双殉情。
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情侣,此后每年谷雨前三天的“大戊”之日,湘桂黔三省(区)交界的男女青年都盛装打扮,自发相约,汇聚到大戊梁山上对歌赛舞,寻找意中人。经过数百年的积淀,这一日被逐步演化成侗族人的“情人节”。
大戊梁歌会规模盛大,参加人数达数千名。按侗家习惯,歌会的主要形式是对歌。通常是两人一组,由歌喉圆润、声音清脆的人主唱,另一人伴唱。所唱情歌种类较多,有山歌、木叶情歌、琵琶歌、牛腿琴歌、笛子歌等。姑娘可以通过山歌提问,让小伙子回答,以了解对方的才学、智慧和真实感情。如若姑娘对小伙子有意,就将随身携带的手帕、手镯等作为信物送给对方。待双方了解加深,感情增进,时机成熟时,就可以订婚了。
侗族的婚礼全程都离不开侗歌,出嫁有《伴嫁歌》《哭嫁歌》,哭唱的内容主要是诉说父母多年来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以及就要与亲人离别的难舍之情。迎亲时有《盘路歌》《过卡歌》,迎亲队伍进寨门、过“门卡”都要对歌。一盘一答,只有对答如流方许进去接亲。迎亲仪式有“花轿迎亲”“火把迎亲”“马灯迎亲”,迎亲队伍唱《迎亲歌》,娘家人唱《送亲歌》。酒席上更是歌声环绕,主人唱《请客歌》《敬酒歌》,客人唱《祝贺歌》《赞歌》。彼此你敬我让,你唱我答,以歌献酒,以歌致谢,哪方答不上歌就会被罚酒。歌越唱越起劲,酒越喝越尽兴。随后的“多耶多嘎”把婚宴推向高潮,格外热闹。
先“抢”后恋,情定“月地瓦”
“月地瓦”是一句侗语,汉语是“种公地”的意思,指流行于侗族村寨的一种独特婚恋习俗,它是侗族村寨中,男女之间以歌为媒、集体交友相亲、在种公地的劳动中热恋的传统婚俗。
侗族的“月地瓦”根植于现实生活,在侗寨延续了几百年。它原始、古朴、自然,颇具民族文化底蕴。“月地瓦”活动始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的上岩村和坪寨村尤为盛行。每到这一天,整个寨子热闹非凡,高亢激昂的芦笙曲和鞭炮声响彻云霄。大清早,上岩村和坪寨村的小伙子们就成群结队,身着侗服,挑着水桶,兵分几路,放着鞭炮,来到姑娘家“讨酒”。
“讨酒”是“月地瓦”活动正式开始的第一道程序。男方去女方家“讨酒”,一是邀请姑娘参加当天“月地瓦”活动,如果对方父母同意,就会给“讨酒队”一两瓢酒水;二是“讨”来的酒水将会用于晚餐合拢宴,象征着大家齐心协力凑“酒”聚会。一路上,小伙子们有说有笑,高谈阔论谁家姑娘漂亮、谁家酒水给得多、谁会看上谁,个个心情无比激动。
下午,姑娘们精心梳妆打扮过后,等待小伙们来迎接。如花似玉的姑娘们在芦笙队的引领下来到赛歌坪,手牵着手围成圈,兴高采烈地“哆嘎哆耶”,展示自己的才华。小伙子和长辈则拥在外围,四处盯望,寻找合意的姑娘,遇到心仪的姑娘,就抓住她的腰带不放,姑娘的“哆耶舞”跳到哪里,抓腰带的人就跟到哪里。
“哆耶舞”过后,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男方开始“抢姑娘”。舞曲刚一停,小伙子的家人就奋不顾身地冲到场地中,将自己看中的姑娘“抢”到手。现场瞬间出现争夺战,常有几家人同“抢”一个姑娘的情况发生,“抢”到手的姑娘随时可能又被别人家“抢”去,看谁有实力,看谁“抢”得到。欢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场面非常热闹。“抢”到姑娘的家庭欢呼雀跃,立即把姑娘带回自家吊脚楼盛情款待,喝茶聊天。“抢”不到姑娘的家庭自然很失意,无奈地只好期待下一年的“月地瓦”。
接下来,晚宴将活动推向高潮。长辈们热情地把姑娘和小伙子叫到一起,摆起长长的合拢宴,摆上侗家最美味的腌鱼、腌肉、米酒、竹筒糯米饭等,大家一起唱歌、喝酒。合拢宴开始前,先由德高望重的长老“讲款”,把本寨的历史、传统习俗、寨规民约等,讲给年轻人听,对他们进行传统侗文化教育。随后,姑娘、小伙就开始对歌饮酒,进行交流。
夜幕降临,姑娘、小伙子聚集到吊脚楼或鼓楼的火塘边“行歌坐夜”,以歌技获得对方的青睐。整晚歌声飞扬、笑声荡漾,直至第二天清晨。
“行歌坐夜”相当于面试。相中后的姑娘、小伙子正月里要约定一起到山上的“地瓦”(即公地)挖地种豆子、瓜果等农作物。农历四月初八,姑娘邀请小伙子一起上山砍竹子做豆秆瓜架。之后,根据农事需要,姑娘、小伙子会经常相约到“地瓦”对农作物进行管护,边谈恋爱边劳动。如果双方的感情延续到秋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了,男方就会在农历的九月初九邀请双方亲戚一起吃刚刚收获的豆子茶,表示他们的爱情已经开花结果。到了农历腊月,就可以办酒席、结婚了!侗家人把整个过程称为“讨老婆过年!”
“月地瓦”以各种活动形式贯穿全年,侗家不少青年男女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和习俗建立感情、喜结良缘的,这也充分展示了侗族人民在劳动、恋爱、婚姻等方面的独特智慧—这就是侗家古老、阳光、传情、神奇、美好的“月地瓦”。
借木传情,浪漫“占匹拽”
“占匹拽”是侗族的“敖包会”,汉语是“吃亮叶桦树皮”的意思。单字释义分别是:占,即占卜、获取;匹,即匹配(成夫妻);拽,即牵着、拽住对方的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海拔近1000米的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下盘村山顶侗人古寨,至今还延续着这种古老的“占匹拽”传统婚恋习俗。
“占匹拽”这日,侗家阿哥、阿妹相邀到山坡上以吃亮叶桦树皮为媒,谈情说爱,寻找恋人。亮叶桦是桦木科植物,属乔木。树皮清凉芳香,解干渴,清热利尿,可直接食用。树皮、叶、芽可提取芳香油和树脂。
侗家人将亮叶桦赋予了神秘的爱情色彩,称之为“爱情树”。村里人上山砍柴时,口渴了往往都要砍一节亮叶桦,啃啃它的皮,清凉爽口。鼓楼里的老人们经常会给下一代讲述“占匹拽”的古老故事。老爷爷、老奶奶拿着亮叶桦坐到一起时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占匹拽”“行歌坐夜”的青春岁月。
“占匹拽”一般是在大戊梁歌会、杜鹃花节、乌饭节和农闲时期开展的活动。老人们说,从前古寨比较封闭,年轻人都是通过“占匹拽”相识相恋的。“占匹拽”活动举行的当天,侗家阿哥三五成群邀约阿妹上山“占匹拽”。到了山顶,阿哥首先要砍一棵亮叶桦树,用其枝叶扎成草帽戴在头上。草帽扎得越漂亮越招阿妹喜欢。接着把树枝拿在手上作为爱情信物,再钻到树林里或花丛中吹木叶、唱情歌,寻找心爱的阿妹。侗家阿妹则身着盛装,穿金戴银,打扮得异常漂亮,手执土琵琶,身藏花丛,与远处的阿哥眉来眼去,对唱情歌。情歌以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鱼鸟龙凤作为比拟,采取男女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方式,通过歌声试探对方的心思。当唱到“在天愿做比翼鸟、在水愿为同塘鱼”的意境时,阿哥就会邀上心仪之人一起吃亮叶桦树皮,近距离交谈。有时阿妹还会带上毽子,邀请阿哥在山上“哆毽”,以这种简单的民俗活动考察阿哥头脑和四肢是否灵活协调,身体是否健康强壮,同时又增添几分乐趣。
夜晚的吊脚楼里,大家围着火塘弹琵琶、唱情歌。恋爱中的男女,彼此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悠扬动听的情歌萦绕着村寨。往后的日子,阿哥会常来阿妹家耕田、砍柴,阿妹也会羞涩地给阿哥送上一双自己亲手绣的鞋垫,以示愿意常来常往,保持恋爱关系。
就这样,侗寨里的“占匹拽”让无数男女喜结连理。按照传统习俗,侗家要在欢快的芦笙曲和喜庆的鞭炮声中迎接新人。大喜之日,亲戚和左邻右舍都挑着糯米、腌鱼、腌肉前来贺喜。新婚第一天早上,新娘要到周边长着亮叶桦的古井里挑担井水回家做饭。侗家人相信,绿油油的亮叶桦和清澈的古井水会护佑他们的爱情天长地久。
古寨山坡上原生态的合拢宴也是款待远方宾客的最高礼仪。饭桌的脚架是用亮叶桦树枝临时搭建的,盛饭菜用的餐具是一根刚刚破开的大楠竹,寓意婚后漫长的道路上,新郎新娘要敞开心扉,肚子里能装下酸甜苦辣。宴席上最“猛烈”的敬酒仪式当属“高山流水”。敬酒姑娘站成一排,手举的四五节竹排从高到低连成一条斜线,喝酒的人位于竹排的最低端,香醇的米酒从高处沿着竹排源源不断流入宾客的口中。吆喝声、芦笙曲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