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传统民居:瓦板屋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05-07 09:33:05  来源:中华民居  作者:张瀛
核心提示:彝族各类传统民居栖息于独特的文化土壤中,颇具民族特色,与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相适应,是当地群众智慧的结晶。尤其是瓦板屋,充分体现了彝族同胞的生活观、营造观、审美观、文化观,是当地建筑文化的瑰宝。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接壤,是我国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域内海拔悬殊较大,高山、平原、丘陵等地形交错分布,日照充足,干湿分明,河流密布,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此外,凉山州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保存了丰富的商贸文化遗产。彝族各类传统民居栖息于独特的文化土壤中,颇具民族特色,与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相适应,是当地群众智慧的结晶。尤其是瓦板屋,充分体现了彝族同胞的生活观、营造观、审美观、文化观,是当地建筑文化的瑰宝。



  (一)选址特点


  受自然地理环境限制,凉山州彝族民居瓦板屋大多建于地势险要、依山傍水、向阳靠山、林木环绕的高山或斜坡上—这样的场地能够满足农牧结合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彝族群众的居住聚落多以村寨的形式出现,一个村寨一般以父系的某一支为主,再加上一些有联姻关系的旁系。高山地区彝族村寨多为散居形态,半山和矮山坡地区彝族村寨则多以家族聚居的形态出现。房屋及周围的土地和林地构成了当地群众完整的家园。


  (二)选材特点


  彝族瓦板屋以木为瓦,是其祖先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营造的特色民居。瓦板是长方形木块,将木板用砍刀劈开成型即可得,一般以纹路垂直、结构细腻、质地易于雕琢的冷白杉、白杨、松树加工而成。彝族民众秉持的“万物皆有灵”思想体现在建造新房与居住的过程中。建房之初,需要请彝族的巫师“毕摩”占卜吉日。


  建房过程中,梁柱用木必须严格区分梢部和根部。用作柱时,要保证木材梢部向上,根部向下;用作梁时,所有木材梢部要朝向同一方向。彝族群众视建房的过程为“家在落地生长”。在此过程中,不能将梁柱的根部和梢部混淆,否则会被认为房屋失去了生命,将给入住的人带来负面影响。其次,放在屋顶上起固定作用的石头必须干净,不能在坟场拾取,也不能沾有污渍。


  墙体的建造相较于其他部分相对简单,在规划好的地基上放置木制模具,就地向模具中填满当地的生土,然后经过夯筑、成型、晒干等工序筑起土墙。凉山地区土壤条件丰富多样,不同地区建造土墙会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比如,越西县多黏性土,在夯土时会在土壤中间夹杂竹片或木板,尤其是墙体转角连接处必须要放,以使墙体更为结实,进而取得抗震和加固的效果。



  (三)结构特点


  彝族是一个有多种信仰的民族,其中重要的信仰是“万物格霏观”。“格霏”在彝语中的意思为“雌雄”,与《道德经》中关于阴阳关系的阐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大同小异。(范美霞《行将消失的瓦板屋—凉山彝族传统民居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其意指世间万物都是在阴阳作用中产生的,任何事物都有“阴”与“阳”两方面,只有阴阳相结合,才能达到平衡的状态。凉山瓦板屋屋顶上的木板一般为两层,从檐口开始满铺木板,这一层为屋顶的下层,称“母板”;在下层每块木板缝隙间再铺一层木板,也就是“公板”。


  上下两层木板间隔交错搭建,并在上面一层木板连接处放置一块石头,以保证其稳固性。整个建造过程都不会用到钉子或是铁丝。这种特殊的屋顶结构能给瓦板屋留出自然的通风口,当太阳升到一定高度时,阳光能通过屋顶瓦板的缝隙铺满屋内。木板上自然的木材纹理,让雨水能顺着纹理流下;杉木独有的清香,让人仿佛置身于森林中。这不仅体现了彝族先人的智慧,也表现出了彝族群众对彝族文化中“公”“母”相生相和以为美的诠释。


  瓦板屋的结构形式是穿斗式,又称“立贴式结构”。穿斗式木架构多用于民宅,其用料较少但排列密集,适用于较小的室内空间。瓦板屋最富特色的结构在于支撑整个屋顶的一种拱架。这种拱架利用杠杆原理,层层挑拱,室内落地立柱较少,一般有三四根,拱架结构中的立柱和承载房檐的柱子都落脚于横枋之上,这不仅使室内空间加大,同时也起到了装饰作用。


  瓦板屋建筑规模不大,大多以“一”字形分布,布局平面为长方形,面积约100~300平方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在其游记中记述了入滇途中遇雨投宿彝家所见情景:“盖一茅之中,东半畜马,西半则主人之捐,榻前就地煨湿薪以为爂。”(董力三《从


  可以看到,当时的瓦板屋以堂屋为中心,将长方形平面划分为三个空间。全屋只开正面一道门,进屋右侧为一家人休息的卧室和存放贵重物品的空间,左侧用于喂养牲畜或是储存粮食和存放杂物。在卧室靠左或靠右的位置会设有火塘,俗称“锅庄”,火塘上方设有供奉祖上三代的牌位,庇佑全家人的安全和整个家庭的兴旺。对于彝族群众来说,温暖的火塘能给忙碌了一天的人带来最好的慰藉。火塘不仅用于做饭、夜晚照明、烧水、取暖等日常活动,同时也是家中会客的主要社交场所。


  彝族民众认为家中的火塘牵系着一家人的命运,有“口水鼻涕不能沾,鞋袜纸屑莫挨边”之规,火塘中的火必须常年保持不灭,不用时也要用草木灰盖住,以保存火种。另外,瓦板屋的火塘是一个家庭主权的象征,凉山彝族民俗中有一条是:儿子结婚后须独立门户时,得从原来的家中取火种带到新家,另立火塘,表示已经分家组成新家庭。



  (四)装饰特点


  彝语中有一个词叫“依扎呷薇”,汉语意思是“像花朵一样漂亮的房子”,可见其传统民居非常讲究装饰。彝族很多传统民居的装饰图案是宗教文化的衍生物。彝族的宗教文化在其传统民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布局到装饰处处体现着图腾崇拜、自然崇拜。


  虎是彝族的原生图腾,为了祈福消灾,彝族民居的门上基本都雕刻着虎头像。随着彝族不断发展和形成分支,逐渐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图腾。在彝族人看来,牛角象征着勇敢,羊角象征财富和吉祥。因此,彝族人常在屋檐下挂牛角、羊角,在门窗、吊柱、拱架上雕刻牛角和羊角的图样。此外,室内和外墙上还有很多彩绘的花、鸟、日、月和几何图案。在色彩装饰上,瓦板屋常用黑、黄、红三种颜色。


  在彝族特有的“三色文化”中,黑色象征着群山和黑土,代表着高贵、庄重和刚强坚韧;黄色象征着大地,代表着丰收、生命、富裕和阳光;红色象征着太阳,代表着勇敢、喜庆、热情。彝族对红色的喜爱最早源于火崇拜,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便是彝族一年一度的火把节—这在彝族人心中具有神圣地位。彝族特有的“三色文化”是民族情感、宗教崇奉以及审美观念长期沉淀和凝集的结果。


  “三色文化”与民族服饰、漆器和建筑广泛结合,不仅丰富了彝族的文化内涵,也深深融入彝族人的日常活动,成为彝族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标签: 彝族 传统民居

本文标题: 彝族传统民居:瓦板屋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44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