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相比于今天,古代人的生活节奏比较慢,但事实上古代的“上班”制度,在某些层面上来说,要比现代更加艰辛和残酷。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下历史,看看古代职场与现代职场存在哪些不同。
上班时间
春秋时期齐国官员就有:“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即昌矣”(《诗经·鸡鸣》),在古代,没有朝九晚五,只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们依靠鸡鸣来判定上班时间,而公鸡一般五点打鸣。所以从春秋开始,古人就五点起床,卯时上班,即五点到七点间到单位签到,所以古代上班签到就叫“点卯”。
古代官员以“清、慎、勤”为原则,“勤”的起码要求,如果迟到,轻则发钱,重则挨打,并且只能现场打卡,相比现在的各种弹性工作制,以及钉钉之类的软件远程打卡,也是非常幸福了。
通勤工具
所谓“夙兴夜寐”,上朝理事,不敢懈怠。但皇帝都住在宫里,起个早还不算什么,遇到居住地离上班地太远的大臣,上个班还真是披星戴月。
古代官员的代步工具,最早为牛拉的车,后为马拉的车,再后来,才发展为人抬的轿。正史中,一般都有《舆服志》章节。舆,即车、辇、轿、座驾。什么级别的官,享受什么等级的座驾,都有详细规定。
如唐宋至明清时期,比较流行的有骑马和坐轿子。但坐轿子上班,一般以文职官员和年长者为主,武官一般骑马,以保持尚武精神。这也是“文官坐轿,武官骑马”的由来。但文官也不是谁都可以坐轿子的,在明代的三品以上,三品以下官员还是要骑马上班,即所谓“三品乘轿,四品骑马”一说。
不像现在,大家都赶着交通方便的地方住或者上班,一趟地铁出门就到公司楼下,而且省去了骑马坐轿的颠簸,现代人的幸福感,几块钱的地铁就能给。
加班制度
最早在《汉书》当中就有记载:“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日班算一天,夜班算半天,一个月下来,相当于工作了四十五天。
在唐代国都长安的官署里,共有内官员两千六百多人,他们又分为常参官和十分参官,常参官是每天直接把作业汇报给皇帝的人,这些官员每天早晨六点半到八点半要先开个晨会,也便是传说中的早朝。
开完会今后,再各自回到岗位上,一般要处理公事到下午三点多才干下班。核算下来,每日作业时间差不多也是八小时。
但明面上的八小时,并不代表下班就可以走人,唐代早就形成了“夜直”准则,大臣们也要上夜班。一些勤劳的官员回到家中时都已是入夜。关键是古代没有双休制,几乎都是全年无休。
古代人休息时间很少,相较于更加人性化的现代,很多园区和企业都在提倡健康办公的理念,通过制度或者办公环境的改变来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像一些黑科技的使用,在周边或者屋顶设置花园天台供散心等等,以便效率更好的提升。
十年寒窗苦读换来走向权力之巅的机会。古人用真实存在的故事完美阐释了荣耀背后的孤独。而这份孤独,恐怕也只有他们自己能懂。
我们常觉得自己是悲催上班族,但看似表面光鲜的古人们,实际背后付出的代价,也绝非现代人可以想象,所以,时代发展产出的先进工作方式,也更值得现代人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