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的基本特征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06-05 15:27:23  来源:《中国乡村地理》
核心提示:民居即民房,百姓居住之所。民居一词使用久远,且未有变化,但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我们现在所称民居,一般指乡村居住建筑。民居不仅指住房本身,也包含了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等。

  民居即民房,百姓居住之所。民居一词使用久远,且未有变化,但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我们现在所称民居,一般指乡村居住建筑。民居不仅指住房本身,也包含了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等。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区位气候、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文化习俗等都不相同,各地的居住建筑的样式和风格等差异较大。


  建筑是文化继承、创造和延续的活化石,传统民居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各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生产、信仰和社会制度等诸多状况。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并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理念。这里“天”是无所不包括的自然,我国传统民居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共生相处的方式,形成了不同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特性的民居建筑形式,形成了气候适应性、地形共生性、材料地方性、民族文化性等特征。



  一、气候适应性


  气候条件影响传统民居的采光、通风、避暑、御寒等基本功能。我国地处北半球,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及寒温带等五个气候分区,不同气候分区民居建筑呈现不同的适应性特征。


  降水量直接影响民居屋顶坡度和屋基高度,南方民居屋顶坡度普遍较大,屋基抬高;而华北地区民居屋顶较为平缓,室内外高差较小;西北地区民居屋顶甚至做成平顶。


  南方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民居建筑一般高大多窗,设天井和防雨遮阳构件,以通风降温祛湿;北方地区民居建筑多正南北布局,低矮封闭,墙体厚重,室内设火炕火墙,以吸收阳光、保暖御寒。


  沿海地区常受台风暴雨影响,传统民居建筑多低矮,屋顶平缓,屋面不出或少出檐口,穿斗木构厚墙,以抵御台风与暴雨;而寒温带地区的民居为适应多雪气候,建筑屋顶坡度极大,以减少屋顶积雪量,减轻屋顶结构承重。



  二、地形共生性


  我国国土辽阔,地形地貌多样,特别是临水和山地地区传统民居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的适应地形的构筑方式。江南水乡地区民居多顺水而建,枕河而居,不拘泥朝向,双向开门,以享水陆交通之便,沿河设码头,因河岸线资源紧张,民居开间较少,进深较大。山区临河地带交通便利,但受地形影响,适合建房的用地紧张,民居建筑常伸入水中,比较典型的如凤凰古城的吊脚楼,节省房屋占地的同时,凌空筑楼利于通风。而一些湖区和滨海地区,因居民多以捕鱼为生,民居多建在水上,如广东斗门县水上民居和海南琼海市的疍家等。


  我国山地民居因地制宜,是与地形共生的典范。为适应山地地形,民居“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利用轻度的挖填筑台,依山向阳,形成架空、支吊、错层等结构。典型山地民居如西南地区的干栏式建筑,“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兰(栏)”(魏书.僚传),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木梁柱、木墙体、瓦屋顶的楼居结构形式,楼下多置杂物农具或圈养牲畜,楼上居人。重庆山地地区的吊脚楼、桂北山区的“半面楼”等,采用“支吊法”,以适用陡坡或崖壁等复杂地形。



  三、材料地方性


  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就地取材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营建措施。由于地域气候、土壤、植物等影响,天然建筑材料的分布也有地域差别。石材和木材是许多山区最廉价的建筑材料;平原和丘陵地区,土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有些特殊地区,草类、高粱杆等也用作建筑材料。就地取材,适应当地气候,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天然材料所特有的纹理质感和色彩易激发起人们的心理感应。虽然民居建筑的平面形式与内部结构有较大差异,但不同的建筑材料,使得民居建筑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土被视为生命的起源,土是我国民居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秦汉时期夯土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以土为建筑材料的做法主要有夯土、土坯、窑洞等,我国东部、中南部、华北平原以及西部的山西、新疆等地区的乡村,至今仍保留了很多夯土或土坯民居,西藏等高寒地区用粘性强的夯土制作屋顶,以防寒保暖。闽西土楼、浙江大型夯土块民居、黄土窑洞、西藏土掌房等,都是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典型传统民居,俗称生土建筑。


  石材坚固耐用,是我国传统民居一直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典型石材民居如东南沿海的火山石头房,太行山、鲁南地区、贵州山区的石板房以及川西羌寨等。木材是分布最广泛和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我国民居大多使用木结构制作屋顶,川湘地区的吊脚楼和黔桂地区的木板房几乎所有建筑材料为木材。此外,我国胶东地区海草渔宅、云南傣族竹楼等,更是就地取材,体现了地域的自然环境特色。



  四、民族文化性


  传统民居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及审美观念等。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我国传统民居主要受农耕文化、渔猎文化和畜牧文化影响。农耕文化地区的民居往往是固定的,并体现了与田地、河流的关系,分布极广,建筑结构严谨,材料多为土、石、木等;渔猎文化地区的民居多为穴居或巢居演变而来,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较为简易,如鄂伦春族的撮罗子(用桦树搭盖的尖顶棚)民居;畜牧文化地区的民居因长期的游牧生活而具有移动性,如蒙古族的毡房。


  家庭、宗族和亲属是古时氏族文化的核心,并由此产生了复杂的宗法礼仪制度,进而影响传统民居的形态与风格。累世同居导致民居的建筑规模不断变大,并形成院落式民居。氏族成员等级关系影响民居的布局,形成了后为上、左为上、前为下、右为下,轴线为尊、远者为卑的方位等级原则。


  堪舆思想因古人对自然的敬畏而产生,图腾崇拜也影响民居,如汉族的鹤、鹿、蝙蝠、喜鹊、梅、竹、百合、灵芝、万字纹、回纹等,云南白族的莲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槟榔树图案等;而民居构词中的房、宫、户等源自古时人们对生殖的崇拜。佛、道、伊等宗教与传统民居也有直接关系,民居中的佛堂、佛龛受佛教影响;民居选址与布局的风水学说、阴阳五行等则受儒、道教影响;回族等民族地区民居一般设狭长甬道入口、砖雕照壁阻隔,因受伊斯兰教妇女不能抛头露面的习俗影响。


 
标签: 中国传统民居

本文标题: 中国传统民居的基本特征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51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1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