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的专业技术书籍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06-06 09:37:11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古代的正规建筑最早使用的是《木经》中制定的尺寸以及配合标准。《木经》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房屋建筑方法的手册,但后来失传。宋代李诫编制的《营造法式》是目前最完整的古代建筑技术书籍。

  古代的正规建筑最早使用的是《木经》中制定的尺寸以及配合标准。《木经》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房屋建筑方法的手册,但后来失传。宋代李诫编制的《营造法式》是目前最完整的古代建筑技术书籍。


  宋代以后的建筑也是按照此书中的标准制度修建。但也有一些地方的建筑以其独特的地形而建造,这类建筑因地制宜,用独特的建筑方法解决了夏天的通风纳凉问题。



  南方水运便利,地下暗河也很丰富。如皖南的一些地方会在屋内钻出一个孔洞与地下河相连接。夏天的时候,地下河的凉气会流入室内,冬天的时候地下河的恒温空气又会为室内提供一定的“暖气”,这种设计就保证了室内冬暖夏凉的舒适温度。


  在陕南、豫南和西南地区,建筑房子时会把高度加高,比正常房屋多出半层来,上半层的小阁楼前后都开一扇窗户,保持通风效果。这样既方便室内空气流通,又可以在阁楼上存放粮食,粮食在通风干燥的条件下也不容易霉变。


  此外,岭南的冷巷则是通过狭窄冗长的巷道,加快空气的流通速度,风速比较大的冷风吹过巷道时,会带出巷内各家的热空气。因此,冷巷既能达到遮阳的效果,又能起到通风换气的作用。


  古代的工匠带徒弟是需要对徒弟的事业负责的,因此古代的学徒从拜师到出师需要很多年的学习。我国古代的建筑技术,很少见于正史的记载,大多是匠师们口授和抄本的形式传递薪火。



  但是从现有的古代建筑中,仍旧能够看出古代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古人虽然并不明白物理中的热量交换和风速风压原理,但是却能够在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上灵活运用,达到为建筑通风换气、纳凉消暑的目的,这是非常难得的。


  古代有无数的能工巧匠不断地总结前人的经验,创新建筑技术和建筑结构。但很少汇编成文本笔记流传给后人的,大多数匠人还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教授自己的徒弟,一小部分匠师把自己的经验做成抄本传给自己的徒弟。正式因为古代建筑手册太过稀少,宋代《木经》和《营造法式》的编写就有了更大的历史意义。


  《营造法式》就成为了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北宋的李诫结合大量的旧有制度,在《木经》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营造法式》。营造法式详细的记载了释名、诸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为当时和后世的建筑提供了技术要求、时限和材料比例标准。



  《营造法式》编制的背景是王安石执政时期,宋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宋神宗采纳王安石的建议在各个领域实施了变法。在财政方面,为杜绝建筑中的贪污腐败和偷工减料行为,命令工部编制《营造法式》。书中对运输远近距离、水流的顺流或逆流、加工的木材的软硬等,都规定了工值的计算方法,对每一道工序的材料构件按照等级、大小和质量要求都作出了规定。


  因此虽然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变法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而建筑标准的确定,既减少了建筑中贪污浪费的可能性,又揭示了北宋从宫殿到寺庙、府邸的建筑方法,对当代人了解古代建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自《营造法式》确立了建筑的规格及配合标准后,不同阶级的建筑等级更是被严格区分开来。


  《明史·舆服志四》中就记载了各个品级的官员对应的建筑规格:“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三品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


  百姓自用建筑在柱子、梁、屋顶高度、斗拱等都会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百姓的建筑设计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拿通风方面来说,既要符合朝廷的规制,又要能达到舒适、通风、换气的效果。所幸作为建筑内主要通风的门和窗不在限制之内,


  清代的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吾观今世之人,能变古法为今制者,其惟窗栏二事乎”。


  在严谨的建筑结构下,古代的工匠们就设计了如此众多的通风方式,仅《营造法式》中记载的窗的就有破子棂窗、版棂窗、睒电窗和阑槛钩窗等四种样式。能够在严苛的规章之内做出这么多的创新,可见古代匠人们的建筑水平是非常高超的。


 

本文标题: 古代建筑的专业技术书籍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52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