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文,陕南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背景培育了多元、活跃的文化环境,让陕南地区成为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湖广文化、荆楚文化不同地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熔炉。
陕南民居在演进的过程中,即表现出了在这一地域条件中所具有的共性,朴素、谦逊、和善而不张扬,看似普通的表象状态下却反映着本地区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又与陕南具体的地理区位及自然环境相关联,呈现出多样性的一面。多元化正是陕南民居建筑最为显著的表象特征,这也是其特殊性的一种外在表现,多元的文化环境以及文化的包容与选择性决定了建筑存在形态。
这里文化上“风气兼南北”,造成“语言杂秦蜀”,“其声音山南近蜀则如蜀,山北近秦则如泰。”因此,这里既有楚汉文化的融合,又有巴蜀文化的没润,“楚音”、“川语”、“秦腔”并存,与关中、陕北方言内部大体统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时特殊的地理位置构建了多元的文化环境。汉中和安康两地同处于秦岭与巴山之间河谷地带,汉江横亘于中,形成了“两山夹一川”的典型地形结构。
陕南地区(安康,商洛,汉中)地势比较复杂,因而民居的形势多样,传统的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角楼、三合院和四合院。
石头房多建于镇巴、安康、西乡山区;竹木房多建于南郑、宁强、城固山区;吊角楼多建于沿江集镇;三合院和四合院多建于平坝城镇。同时,在地缘上,两地也极其相似,南边都紧靠同源的四川与重庆,北边又同与关中八百里秦川仅有一山之隔,其东部又通过汉江与荆楚之地相连。
汉中与安康同属于汉江中上游,在民居建筑的形态上表现出一定的同构性,无论是单体建筑的形态还是聚落形态上都渗透出内在的性格特点,那就是含蓄、纯朴和平和,行走之间透露出一种浓郁的生活味道。在其略显平淡的外表下面,我们感到的是一种发自内省的对生活的体味和照应。
这种感觉是徐缓的、悠悠的、不经意间的,但却是真实的、耐人回味的。它既没有北方四合院民居所显露的那种气势和深沉,也没有南方徽派民居建筑那种柔情与隽永,但它却反映了在平凡人生中对生活最直白的一种感悟。以一种通俗化的甚至带着浓重的山里口音的语言方式向我们阐释的另一种生活的态度。
这种感觉来自于建筑的各个部分,包括材料、结构、空间、对地形的照应以及聚落中的一幕幕场景,仿佛在这里一切都被生活化了,忘记了喧嚣与时代的变迁,渗滤出来的唯有生活本身的纯净和安逸。或许,正是这高山与绿水,边缘化的区域环境与多元的文化氛围,造就了一种与世无争,安于现世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由此而建构起了特殊的民居性格。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推断出,陕南民居建筑的性格特点与巴蜀文化有着几近相同的历史渊源。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由于地缘位置局部的不同,使陕南民居建筑在地区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地域文化以及小的区域环境的不同,沿着东西方向陕南民居建筑形态变化显著。在安康一带,民居建筑主要受到楚文化影响较重,因此在建筑形态上与处于江汉平原上的荆楚一带的建筑形态极为相似,民居建筑大多以合院建筑为主,兼有前店后宅的居住形式注这种居住形式在陕南商业街道两侧较为普遍以及大量农舍,它们因地就势,空间开敞,在笔者调研的过程中尤以汉阴一带的农舍最有特点,既简单灵活,又不失一定的文化气息。
总的来说,陕南民居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多样化。建筑形态的差异性较大,同一地域环境中,相互毗邻的地区之间,形态却完全不一样。
第二,那就是朴素、内敛、极具生活味道且不失大方,讲究现世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