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紧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当前堵点难点问题,提出5方面19条政策措施,把产教融合进一步引向深入,将对我国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人才强国、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形成有力支撑。
产教融合的现状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从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到2022年施行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再到今年刚发布的《方案》,多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在政府强大的推动力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原则。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入,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升。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数据,目前全国已培育5247家地方产教融合型企业。一大批行业组织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
产教融合的问题
虽然我国产教融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包括建材产业在内的产教融合之路上仍有不少痛点难点问题,“合而不融”“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不少校企合作仍停留于书面协议或劳务用工层面,企业未能深入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产业学院还只处在挂牌和协商框架方案的初级阶段,没能形成产教共生的良好状态;产教融合不深、不实,还与目前职业院校人才评价体系和教师队伍职业规划相关。大部分职业院校老师走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职业路径,缺乏实践经验,用技术服务企业的能力比较弱,教师走访企业容易变成“走过场”;虽然近年来不少企业的技能大师将工作室搬进了职业院校,但由于自身工作繁忙,技能大师去职校授课的机会不多;学校开设的专业与地方产业不配套,也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此外还有金融、财政、土地、国资、审计等相关部门普遍缺乏关于产教融合的专门政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间存在需求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交流不畅等问题。
建材产教融合的需求越发迫切
观察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大体可以将产教融合分为三个阶段,即参照产业需求培养人才的产教对接阶段,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合作育人阶段,产教两个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的产教共生阶段。
就建材产业来说,产教融合已大体走完第一阶段,正处于深度开展合作育人并向产教共生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而随着需求萎缩、投资回落,传统建材产业面临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建材产业不能只是满足提供原材料和加工性生产,而是要争取自己会创造,能用自主原创性技术制造。建材产品将逐渐向轻型化、终端化、制品化转型,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高附加值、高质高端迈进。同时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传统岗位简单机械操作的用工需求减少,急需培养具备自动化、数智化知识及实践运用能力的技能人才。建设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既需要问鼎学术巅峰的一流科学家,也需要扎根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有巨大的人才缺口,这对建材行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出了极大挑战。
构建建材产教融合“生态链”
如何才能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真正变成建材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呢?
优化耦合机制,挖掘产教共生潜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与建材产业发展高度耦合,加快实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建立建材产业人才需求与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优势学科的高校对接平台,加强产业与教育对人才的对口培养、联合培养、职业教育培养,形成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信息平台,保障人才供需平衡。建设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由行业主管部门或建材行业社会组织定期发布市场人才需求预测报告,职业院校以此为重要参考调整专业和招生,从而保障各行各业技能人才供需动态平衡。
优化合作机制,激发校企合作活力。通过“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细则,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让产教融合型企业真正尝到甜头、得到实惠。
遵循教育规律,培养良好用人环境。要深化产业和教育融合,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用人环境。
面向未来,打通高技能人才培养供需“堵点”,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有效衔接,已经成为建材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趋势和必然要求。唯有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让产教共生共荣,方可推进建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