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炎热,心疼大热天还必须在外奔波的外卖小哥、清洁工和农民伯伯。也因此,出现了“蹭凉族”。
昔日,人们去商场纳凉;如今,更多人选择去地铁站。很多人觉得在地铁站纳凉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有开发商打出“背靠地铁好纳凉”的营销口号。
这甚至引起了争议,有说“蹭凉”是民生工程,体现了人文关怀。也有人说“蹭凉”是贪图便宜,影响了市容市貌。
其实“蹭凉族”也是蛮有渊源的,在宋代,早就玩出了花样。
宋代澡堂
泡汤不能“泡汤”
汉代的梁孝王家中还有冰窖。那时候,人们讲究生前有啥,死后就要有啥。
所以,梁孝王的墓地周边也有个冰窖,端的是生得清爽,死得凉快。
还有就是,唐宋时期,人们因为炼丹,发现了硝石能使水冷却,因而发明了冰激凌。
但我们要注意到,这些应该是当时上游社会的专属,对于平民而言,可能连把扇子都是奢求。
《水浒传》中白胜唱道:“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属于宋代普通庶民消夏解暑的“蹭凉”方式当属“泡汤”。
苏东坡在《如梦令》里这样一句话:“昼夜劳君挥肘”,这是形容搓澡工的,有了这个职业,也说明宋代出现了公共澡堂。
宋代之前,沐浴是一种带有私密色彩的自我清洁的活动,因而与礼仪联系在一起的沐浴活动只承载两种功能。
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清洁功能和特定活动前的礼仪功能,以享乐为目的的沐浴不占主导地位。
到宋代,在继承前代的礼仪、宗教沐浴外,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以享乐、社交为主要目的的沐浴活动逐渐兴盛。
并且,随着唐朝中后期平民社会的到来,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人们个体自觉性日渐增强,此时的沐浴活动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
宋代的商品经济发达,辗转各地的客商需要在公共澡堂清洁。寻常百姓,缺乏雄厚的资金建筑家庭浴室,也会选择去公共澡堂清洁。
文人墨客同时把澡堂当作社交活动的场所,这就促进了澡堂经营模式的变化。
一般前边设有茶馆供人饮茶休息,后边是浴堂供人沐浴,娱乐休闲两不误。
公共澡堂的热闹带动了商品周边经济的发展,比如洗浴用品;甚至催生了专门行业的诞生。
南宋临安城中公共浴堂的数量达三千之多。
而且部分公共浴堂的规模相当大,可以容纳百余人同时洗浴,供水和排水系统完备。
且当时的商人因地制宜,广泛利用到了各大温泉及河流等天然沐浴场所。
这些公共澡堂子收费很便宜,每人每次大概两文到四文钱。
南宋的老百姓到了夏天,只要一进澡堂子,那算是逮着便宜了,就在凉水泡澡,不出来,结果许多澡堂子老板很头疼啊,里面人满为患,门外还排着那么多号,没法翻台。
有人写打油诗说:本来身无垢,只因水清凉,东家嫌客燥,频催欲换汤。
所以,在南宋的夏天,解暑的方式很多,关键是你要抓紧,否则本来是去“泡汤”,结果真泡汤了。
临安街头的澡堂子
使劲蹭风
毕竟去澡堂子蹭凉依旧要花钱,那有没有免费的呢?
当然有,既然有画饼充饥,就有望冰解暑。
士绅在宋代是最幸福的,朝廷设有专门的“冰井务”这个衙门,专门负责藏冰雪和研制解暑降温的冷食品工作,每到夏天还负责分赏给大臣们。
有条件的高官、富商会在地下挖地窟藏冰,这就成了天然的空调房。
南宋末年赵以夫有词曰:“凉馆熏风透,冰盘快剥轻红。”就是说在冰窖子的水果都无比新鲜,关键是一股透心凉,让心直接飞扬起来。
南宋袁文在《瓮牖闲评》中写道:“自古藏冰盖有用也,见于周礼并诗。至本朝始藏雪。今余乡亦能藏雪,见说初无甚难,藏雪之处,其中亦可藏酒及柤梨橘柚诸果。久为寒气所浸,夏取出,光彩粲然如新,而酒尤香冽。”
你看,酒是冰镇香冽的,水果是粲然如新的,所以我们很羡慕:这小日子不比神仙还美?
他们在里面避暑爽呆了,外面的人咋办呢?只好捡瓜落儿沾光“冰井频窥爽发肤”,偷偷看看也感觉凉快,值得。
开个玩笑,其实要说免费的蹭凉方式真的有,那就是去蹭风。
理宗时,临安“暑毒方甚,众纷至茶肆处,门前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成帘飞洒”,甚至还有“行人未至心眼开”的。
当时茶馆酒楼等一些营业场所有一种“水激扇车”,相当于大风扇,带着水,有点空调扇的意思。
很多老百姓家没有啊,就去茶馆门口蹭,就跟现在一些人去大商场里蹭中央空调一样。
看到没,中国的老百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生活智慧的人,过去我们说有智商和情商,生活智慧可以称为“活商”。
不管是避暑也好,还是其他事也好,中国人的活商特别的高,这种活商尽管有些无奈,有些心酸,但是,也是一种生活本能的乐趣。
水激扇车
蹭凉不丢人
无论是“节约资源”还是“贪小便宜”,其最初需求都是纳凉消暑。
试想一下,如果市民朋友酷暑里的纳凉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又何苦跑到地铁站或商场、在有些人不理解的目光下纳凉呢?
再者,地铁站、商场本就是公共场所,提供公共服务,那么每个人就都能享受。
只要没触碰公共与私域的界限,在地铁站卷个凉席睡觉,穿着不雅观,就都能接受。
不能简单粗暴地定义为影响市容,一律驱逐。
总之,对于文明的纳凉行为多些理解,对于不文明的纳凉行为善意劝导。可以纳凉,文明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