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气候、地形、甚至建造成本多方面的因素,南北房的民居建筑在结构和材料上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但无论豪华或质朴,任何一座中国民居的结构都由“间”这一基本单元组成,同时也代表了由四根柱子限定的二维平面及由地面、墙体、共同围合而成的三维空间。而“间”的结构柱通常都会暴露出来,这一特征也表示出了建筑空间的构成。
北方民居建筑
各间面宽3.3-3.6m,深度达4.8m,奇数开间
南方民居建筑
各间面宽3.6-3.9m,深度达6.6m,奇数开间
没有任何一种建筑形式可以完全代表“中国民居”,它尤为关注建筑场地特有的环境条件。(通过处理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布局关系,阳光、季风、冬季冷风、雨水等自然条件)
木构架结构
木构架的结构使得人们可以完全不受约束的筑墙和开窗,这种构造方法适用于任何华夏文明所及之处。中国各地常见的两种木构件体系是——抬梁式(北方)和川斗式(南方)。抬梁式比川斗式的结构柱更为粗壮。
穿斗式较抬梁式相比呢:竖直向构建的数量更多,结构柱直径更小,水平向穿枋通过榫卯穿插结构柱以防止建筑结构发生倾斜和变形。结构柱的直径在20-30cm。
柱础
两种木构架的结构柱均放置在石砌或砖砌台基上,我们称它为“柱础”。
除了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其主要的功能有两个:阻碍潮气渗入柱身同时地面上的白蚁们也难以侵蚀到基座之上的脆弱木材。
榫卯工艺
刚提到了“榫卯结构”,它是现在全球都比较关注的一种工艺,做法最早可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时期。事实上,合适的木构件确实完全可以代替金属构件。
“榫卯是中国匠人的情之所钟。”——鲁道夫·霍梅尔《手艺中国》
屋顶
流传这样一句话:中国人对屋顶造型的重视,好比西方人对立面的痴迷。
屋顶的坡度和轮廓,同样受气候条件制约。
中国民居的大体分为以下四类:
悬山顶: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唐代时成为屋顶的主流形式。
硬山顶:遍布于中国北方。特点在于屋顶在山墙不出挑,形成了完全齐平的山墙面。发保护山墙不受雨水冲刷,所以更适用于雨量较少的地区。
歇山顶:西方相同形式也称“复折式屋顶”。
四坡顶:在明清时期的宫殿、寺院和大型宅院中出现。
屋顶正脊和檐口处的装饰使得民居建筑轮廓更加丰富优美,随着时间的推移,正脊两端伸出微微起翘的烧砖装饰称为“脊吻”。屋面的“陶瓦”和屋檐处的“瓦当”错落叠合。构建出了阵列式的、让人赏心悦目的建筑组成部分。
设计师在做历史性建筑改造时都需要深入的了解与明晰民居中的各间关系,才能够深入展开基于结构、地形、气候等综合因素的原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