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构件之雀替撑弓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07-28 10:55:50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雀替,被放置于梁与柱或枋与柱的相交处,用以缩短梁枋跨度从而增强其荷载力,同时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倾斜。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

  雀替,被放置于梁与柱或枋与柱的相交处,用以缩短梁枋跨度从而增强其荷载力,同时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倾斜。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



  明清以后,雀替的装饰作用日渐突出,其结构功能退居其次。许多跨度不大的梁都设有雀替,精雕细刻,很为讲究。雀替的表现手法往往隐喻而含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民间故事、小说戏曲以及动物花草皆被赋予一定的寓意。


  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中国建筑图集》提到一种“似是而非的雀替”,就是中国南方,特别是江浙地区和皖南一带普遍存在的“撑弓”。



  牛腿,撑弓(撑拱、牛腿)作为古建筑中的构件之一,主要起支撑建筑外挑木、檐与檩之间承受力的作用。从明代开始,撑弓的雕饰作用大大盖过了其实用性,逐渐出现稍作雕刻的竹节、花鸟、松树之类的浅雕。


  清代,“撑弓”逐渐演变成整块斜木雕刻,工艺日趋繁琐,雕工精美,刀法纯熟,雕刻内容更是丰富多彩。



  撑弓的尺寸一般比较大,显得粗笨,撑弓与木雕结合,为木雕艺人提供了展示技艺与才能的场所。所以,撑弓在民间特别是在木雕技术很发达的地区流行起来。


  中国古民居建筑构件中,雀替与撑弓展现了独有的魅力和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集建筑结构与工艺于一体,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


 
标签: 雀替

本文标题: 中国古建筑构件之雀替撑弓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65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