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之一,除了有防雨排水、营造室内空间的功能外,在整体外观上也展现出非常优美的姿态。诗经中就用了「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来形容屋顶飞檐的优雅舒展。这些屋顶除了类型多样外,上面的装饰也非常丰富,各具特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它们的基础知识吧~
1、屋顶上的脊与兽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上有各种屋脊,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正脊、垂脊、戗脊,在不同的屋脊上也会有不同的脊兽。
正脊
由屋顶前后两个斜屋面相交形成,是屋顶最高的一条脊。卷棚顶、攒尖顶没有正脊。通常正脊是整个建筑最长、最突出的一条屋脊,所以也称为「大脊」。正脊上通常有很多装饰,中间的是脊刹或宝顶,有各种造型,两边的是吻兽(鸱吻)或者望兽,吻兽是向内咬住屋脊,望兽是向外望向远方。正脊本身也会有一些图案雕饰。这些脊兽和装饰有很多都是琉璃构件,色彩华丽,引人注目。
垂脊
在庑殿顶、悬山顶、硬山顶建筑中,正脊之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从正脊两端下垂到屋檐最外侧。在歇山顶建筑中,正脊和戗脊之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从正脊两端沿着山面的博风板下垂。垂脊上有时会有脊兽,和垂脊连在一起的是垂兽;蹲在垂脊上的是蹲兽,通常会排成一排,根据建筑等级来决定数量。
戗脊
这是歇山顶独有的一种屋脊,从垂脊末端延伸到屋檐最外侧。戗脊上有时会有脊兽,和戗脊连在一起的是戗兽,蹲在戗脊上的是蹲兽。
剪边
在有一些建筑上,靠近屋檐处的屋面会有与其他部分不一样的色彩,这种色带就叫「剪边」,实际上是屋面使用不同颜色的瓦塑造出的效果。剪边是一种让屋面不那么单调的装饰。
套兽
在屋檐相交处的角梁末端,有时候会套一个兽头,防止梁头被雨水侵蚀,这个兽头就叫作「套兽」。
2、山花与悬鱼
山花
歇山顶建筑的屋顶两端(山面)会有一个三角形区域,这就是山花。早期建筑的山花多为透空的形式,如下图的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明代之后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山花更靠外、更大,这就需要用草架柱子支撑。为了美观,常用木板、砖块或琉璃做成山花板来掩盖草架,这样就形成了封闭式山花。大大的山花板上通常会施以丰富的装饰,如下图的北京普度寺济慈殿。
悬鱼与惹草
在透空式山花或悬山顶山面上也会有一些小装饰,最常见的就是悬鱼。它位于搏风板之下,悬于正脊,通常用木板雕刻而成,最早的形象为鱼形,因此叫「悬鱼」或者「垂鱼」。悬鱼两侧有时也会配有数对「惹草」。据考证,悬鱼至少在唐代已经出现,到了宋代形成固定形制,在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中就记载了悬鱼的做法形制。
悬鱼的作用
在透空式山花中安放悬鱼既起固定搏风板、保护悬挑檩头的作用,也恰好遮住了里面隐现的侏儒柱,不使内部梁架过分暴露。而到明清时期,由于山花板的出现,悬鱼就主要起装饰作用了。在一些建筑的山花板或山墙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绘制或雕刻出的悬鱼图案,为建筑增添美感的同时也带有一些美好的文化寓意。
悬鱼的形状
早期悬鱼形状多表现为云纹或鱼纹,与雨和水相关,根据五行学说的水克火之意,带有护佑木构建筑不受火灾侵袭的意味。此外鱼在传统观念中也象征着丰收和繁衍。之后的悬鱼形象越来越丰富,例如有做成蝙蝠造型的,谐音以「蝠」代「福」;有做成植物造型的,如牡丹的富贵寓意、桃的长寿寓意;还有做成器物造型的,如作为法器的宝瓶,有辟邪消灾的寓意。
3、鸱吻的演变
在很多古建筑屋顶正脊的两端会有一个很大的脊兽,尾巴高高翘起,张着大口,仿佛要把正脊吞进肚子里,它们通常叫作「吻」、「吻兽」或者「鸱吻」。
雏形与鸱尾
这种构件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汉代,当时带有功能作用。因为正脊两端最容易漏雨或损坏,所以人们会在这里用瓦叠垒加固,也可以更好地散水。后来压角的瓦件逐渐增大,有的就做成斜向上方高耸尖翘的样子。在汉代的画像砖和陶楼陶屋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翘角。
到南北朝这种构件就有了「鸱尾」之名。「鸱」是鹞鹰,而「鸱尾」的造型很可能源于一种尾巴像鸱的大鱼。这时的鸱尾就是一个向内卷的角状形象,最多有一些纹饰,没有太复杂的雕饰,很简洁。将水中的鱼、龙置于屋顶也有护佑木构建筑免遭火灾的寓意。在这一时期的石窟中经常可以看到鸱尾的形象。
鸱吻之变
到隋唐时期,「鸱尾」先出现了鳍状装饰,到唐代则逐渐转变为「鸱吻」,出现了兽口吞脊的造型。辽宋金元时期鸱吻愈加复杂,成了有头有尾有细节的完整形象。明清时期官式建筑上则完全变为龙形的吻,龙头、龙爪、龙尾、鳞片一应俱全,龙尾变为向外翻卷,还有一支宝剑插在上面,雕饰颇为复杂,显得很威严。这时也称其为「螭吻」,螭就是龙生九子之一,肚里能容很多水。而这一时期民居建筑上的鸱吻则五花八门,极具地域色彩。(下图部分鸱吻后世有修缮加工,但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形制,如佛光寺东大殿的鸱吻即为元代修缮)
图源:李乾朗《穿墙透壁》
许多鸱吻都由色彩艳丽的琉璃构件拼合而成,雕刻精致,非常漂亮。下图永乐宫三清殿上的元代鸱吻就是如此,可见一条孔雀蓝釉盘龙在屋顶上灵动自如。我们常常在远处看到屋顶上的鸱吻,感觉并不大,但实际上它可是个大家伙。例如我们熟悉的故宫太和殿屋顶上的鸱吻,就由十多块琉璃构件拼成,高达3.4米,宽2.7米,重达4吨多,堪称庞然大物。
屋脊的类型
按形制:
大脊:正脊有多种作法,每种作法都有各自的名称;当正脊两端做吻兽,脊件层次较多,以示区别于其它作法稍简单的正脊时,可特称做大脊
过垄脊:又叫元宝脊,应用于卷棚式硬山、悬山和歇山屋顶的正脊部位;特点是前后坡屋面上的各个瓦垄(包括底瓦垄和盖瓦垄)均是呈圆弧的形式经过屋脊顶部相互连接
清水脊:小式布瓦屋面正脊作法之一,两端有砖雕的“草盘子”和翘起的“蝎子尾”;清水脊是北方建筑借鉴南方作法的范例,“清水”二字即源于南方方言,有清洁、美观、细致之意
皮条脊:其特点是在当沟以上做一层或两层瓦条,瓦条之上做一层混砖,混砖之上不再做陡板,直接做眉子;皮条脊实际上是一种小式屋脊,用于大式瓦面可视为“大式小作”手法,多见于大式建筑的院墙
按位置:正脊、垂脊、戗脊、博脊,围脊等
屋顶上的“神兽”
故宫中,蓝天下的红墙、黄瓦,由洁白的汉白玉台基撑托,那是多么和谐壮美的画面?我们的祖先早在三千年前的夏代就开始建造庞大的宫殿。在宫殿屋顶上的瓦件,是我国最早发明的人造建材。在瓦垄之端的瓦当上饰有饕餮(tāotiè)怪兽。这是最早出现在建筑物上的纹饰,这种纹饰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先识》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意思是说饕餮这只怪兽,贪欲吃人,把自己的身体都毁了,把这怪兽饰于鼎上,为的是劝人改正。
然而,凶恶的饕餮兽饰并没有阻止帝王的贪欲。《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汉代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又造未央宫(《汉书》卷一)。王莽篡位后又拆掉未央宫,新造建章宫及九大庙(《汉书.王莽传》)。汉代建章宫号称千门万户,九大庙:“……铜欂栌(斗拱)饰以金银琱文(雕饰),穷极百工之巧,带高增下工费数百钜万,卒徒死者万数……”《关中记》曰:“建章宫阙临北道;凤在上,故曰凤阙。”凤是比龙出现更早的祥兽。汉代屋顶多以祈福吉祥的凤鸟作装饰。饕餮是人们想象中的凶兽,而也凤是人们想象中的瑞兽。到后来瑞兽的种类越来越多:龙、螭、雀、龟、蛇、鹿、虎、狗、鸡、鱼……。几经演变的龙图腾成了男性的化身,凤的图腾成了女性的化身。在男权的封建社会中,鸱龙又成了宫殿装饰的最终主角。
汉代画像砖上的双凤阙
现在我们看到的古代宫殿,屋顶上都有两只大龙头,古代称其为鸱尾,乃水精也。据唐代史书记载:“海有鱼,虬(qiú)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设鸱鱼之像于屋脊,以厌(yā)火灾。”相传龙生九子,虬龙善吻作吞状,取其“稳”意。历代均以想象造鸱吻。宋、元时鸱吻,尾大而内翻,明、清时鸱尾小而外卷。北方多龙形,南方多鱼形。鸱吻乃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上的重要构件,大部分都是陶土烧制的。表面施釉的称为琉璃,这琉璃是比瓷器发明更早的工艺。“秦砖汉瓦”本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造建材。从周代就已经把这种人造建材大量地使用在宫殿上了。现在出土的大型古砖中,秦汉之砖有的竟将近一米。更有汉瓦的繁杂和精致实可称为工艺珍品。尤其是琉璃大鸱吻,巨者高达两三米,且精美绝伦。琉璃砖瓦无论在釉色还是在品种上都是世界一流的。
宋代琉璃大鸱尾兽尾内翻
在唐代以前殿顶较为简洁。正脊上只有两条鸱尾而无吞口。后来,古建屋顶上除了正脊的两条大鸱吻外还有众多脊兽。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宫殿,竟多达近百脊兽。在北京故宫太和殿的一条垂脊上就有十只小兽。故宫角楼共有二百多个小兽。仙人骑鹤排在脊端首位,称为“仙人指路”。仙人之后神兽依次排列:一龙、二凤、三狮子、四天马、五海马、六狻猊(suānní)、七押鱼、八獬豸(xièzhì)、九斗(dǒu)牛、十行什(hángshí)。最后一名排行老十,也是古人凭着想像创造出来的尖嘴双翅异兽。似猴,实为雷神之造像。有如此之多的神仙异兽来帮忙祈雨,说明古人对宫殿失火吓怕了。
十位神兽各有分工:龙乃四海之王,专管蓄水的。凤乃百鸟之王,专管飞禽的。狮为百兽之王,虽属进口的外籍兽类,也是能管走兽的。再后是天马有翅可在天上行空。海马有足可在海面行走。狻猊日行五百里可在陆地奔腾。这三位在陆、海、空是专管传递信息的。押鱼有双腿,古有“军书押(xiá)至”之说,看来押鱼是专给龙王送信的。獬豸乃独角神兽,见不正则触之,是专管纠偏的。斗(Dǒu)牛为二十八星宿(xiù)之一,是专管北方的神星。古人认为东属木、西属金、南属火、北属水。斗牛在北而管水,此星在位取水克火之意。最后一位是神话中的雷公,虽无“闪母”陪伴,也是主管降雨之神。众神兽由仙人带队,大家分工合作,看来这支消防灭火大军配置的相当强大了。
唐代建筑很少有脊兽,只有鸱尾
古代称长生不老之人为仙人。这是宫殿屋脊上唯一的人形,相传仙人多骑鹤。宋代以前的仙人无坐骑,称力士。元代以后仙人有鹤骑。也有说是骑鸡的,因其形似鸡,匠人竟附会说那是《封神榜》里的妲姬。而古代艺人的创作多求神似,不究形似,如同“行什”似猴却不是猴一样。
总之,所有神兽都与道教传说有关。仙人坐骑的变化与元代道教被重视的程度有关。这些仙人元代以后在房上坐了上千年,除了有些仙人蓄胡子,有些仙人属少壮派,但从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只有在颐和园排云门的殿顶上,竟有仙人骑怪吼的个例。笔者猜测,古代匠人不会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去和皇帝开这种玩笑,竟敢把个独出心裁的怪兽安在众将官的眼皮子底下。如果这是皇帝的旨意,那么这座面向东北的怪吼是想对家乡诉说着什么,还是在无奈的呻吟?也许这里会隐藏着一段离奇而怪诞的宫庭密闻,或许另有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以待后人来揭示。
总之,古建筑屋脊的众位仙人和神兽们肩负着祈雨灭火的重任,但谁也改变不了大自然的铁律。
在封建社会里,宫殿上的众位神兽已成了皇家的专利。除了庙宇以外,老百姓家是不许众仙留宿的。越规“僭(jiàn)制”将被砍头,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普通官员都不例外。老百姓的宅子更不许用彩画。于是南方的巨商或乡绅为了夸富,就把自己的房顶布满了更精美的雕饰。广州的陈氏祠堂竟在房脊上摆开了戏台。虽然没有众仙捧场却有各类人等唱戏祈雨。比起宫殿屋脊上众仙更显得平和亲切、活泼喜人。
福星
禄星
寿星
《日下旧文考》(乾隆39年—公元1774年编著)详细地描绘了京城及附近的各类建筑。其中记载清漪园内有慈福楼。“楼后崇台上,石幢勒:‘万寿山昆明湖’六字”。清漪园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慈禧为了过生日挪用了海军经费修复了园子,并改名为颐和园。在“万寿山昆明湖”的大石碑后建起一座三攒尖顶的“转轮藏”。但其大量的瓦件多有明代踪迹,疑似迁来旧殿。在正殿楼顶上有琉璃五彩云,在云端矗立着“福、禄、寿”三星,琉璃人物全部为明代装束:福星手持金如意勾,着道冠。禄星手捧上朝笏板,着官服。中间的老寿星手摇羽扇,两旁鹤、鹿相伴。看来这三位神仙不是来祈雨的,而是专门来拜寿的。
“人们对美的追求是社会进步的象征”(马克思)。古代建设者为了追求美的享受,真是不惜一切代价,恨不得把所有自造的神仙全都请来。一座座传统古代建筑蕴涵着众多的神话,同时也承载着非常珍贵的历史遗产。揭开瓦件的一丝小缝就有说不完的故事,这一切财富都在等待我们的后人来不断地发掘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