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家庭中的小孩都知道,自己的“姓”与“名”不同,不是想怎么叫就怎么叫,更不能因为不喜欢就舍弃。
大家的“姓”要么跟母亲一样,要么就跟父亲一样,有些家中如果是两个小孩,父母双方还会约定一个随母姓,一个随父姓,这在当代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但是封建阶级统治的古代却并不是这样,每一个人自出生以来的姓都是随父姓,若是有人随母姓,那么这个人必定会遭到背后的指指点点,疑心此人家中必定遭遇了什么不能为外人知道的耻辱之事。
中国古代随父姓的传统由来已久,这其中当然有封建思想的作祟,但是这也不是主要的原因。
究其根本,随父姓这一根深蒂固的思想,是受到了上古时期的影响,再加上诸多原因导致随父姓变成了社会上的明文规定,以至于后来的人觉得随父姓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1、上古时期的姓氏由来
首先大家会有一个疑问,姓氏是怎么来的,也就是上古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想到要用一个符号来作为彼此之间的区分,但是这个符号是怎么产生的呢?
先秦以前,姓与氏是分开使用的,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并且姓是先存在的,后来随着社会发展才出现了氏。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还处在自然探索的初期,很多东西都不懂,神奇的大自然在他们眼中存在着未知的恐惧。
同时他们依靠自然生存,从自然万物中获得吃穿用度的资源,便也对自然万物充满无限崇拜。他们以自然中的动植物形象作为部落的保护神,动植物的形象就是部落的图腾标志,如猪、马、牛、羊和桑、麻、粟、谷,它们又渐渐演变成了姓的文字形象。
中国后世的学者对姓与图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很多的证据,比如凤姓是凤凰的图腾形象变化过来的,董姓是龙的图腾形象演变过来的,还有姜姓是羊的图腾形象,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其它的姓也是如此。
随着生育繁衍,人口增多,已有的部落逐渐壮大,开始分化成小部落,小部落又会继续划分,还有部落里的其中一部分为了生存搬到别的地方形成一个新的部落。
部落群体变多以后,为了区分这些部落,各个小部落便会为自己的这个小团队取一个代号,这个代号的含义就是“氏”。
甲骨文产生以后,地方也有了名字。
所以这些分化部落的“氏”就会直接套用他们居住的地名或者出生的地名,再到后来,先秦之前的周朝和春秋时期,诸侯分封,“氏”则会用他们的国名或者官职。
与姓不同的是,氏不仅仅是血缘关系的象征,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平民是没有氏的,平民在当时因为身份低微被视为贱民,对他们直接以职业统称,并不用单独区分。
这个时候大家的姓也比较稳定,世代相传,基本不会发生改变,但是氏就会随着一个人官职或者封地变迁而变化。所以一个人的子孙后代不一定跟他是同一个氏,父子两代人的氏都可能会有不同。
2、上古时期的随父姓基础
上古时期,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从“女”字旁,代表女人生育出来的子女。
这种规定表示的是女性组成的亲族,不同姓的亲族代表了不同的血缘,这样也好区别男女双方是否能够通婚,而亲族的姓也是选用了女字旁,例如“姬姓”和“嬴姓”。
母系氏族社会中,女人主要负责采集和狩猎,家务生产也由她们承担,再加上当时的社会人口非常少,生育资源掌握在女性的手中,所以她们在部落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部落族长也一般都是年长的女性担任。
氏则与姓相反,它是父系氏族的产物,是姓的分支。
上古八大姓都是女字旁,姓之下的分支有上百个之多。在母系氏族社会中是一妻多夫,孩子生下来只能知道他的母亲是谁,当时也没有基因检测技术,很难判断他的父亲是谁,所以从母姓是一个人的身份根据。
不然的话,时间久了,一个人既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更不会知道自己兄弟姊妹了,那么以家庭关系建立起来的种族部落也很难维系,单独的个人在原始社会是很难生存下去的。但是渐渐地,男性在掠夺生存资源的优势上超过女性,男性部落首领也越来越多,所代表的“氏”也就越来越多。
一夫一妻开始出现,孩子的父亲与母亲都能明确知晓,这样的情况也为父子同姓、随父姓打下了基础。一直到传说中的上古五帝之一的黄帝继位,整个中原大地都由其统治,母系氏族社会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父系氏族则正式取代了其地位。
他的25个儿子中有14个儿子建立了自己部落分族,被赐予了12个不同的姓,由此分化开更多的姓。之所以是14个人有12个姓,是因为其中有两个儿子和黄帝是一样的“姬姓”,正是黄帝开了这样一个头,父子同姓、随父姓也就流传开来。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随父姓,是随的父系的“氏”,并不是真正的姓。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天下分裂局势的时候,除了制度、文字、度量衡等建立了统一的规定以外,一直具有分别含义的“姓·”与“氏”统一成了姓氏,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姓氏也才成为一个意思。
3、封建时代的随父姓发展
诸侯分封以后,姓氏分化出了更多个,这些姓氏代代相传,一直到了今天。
所以我们中国的姓都是炎黄二帝的后人姓氏分化出来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被称为炎黄子孙的原因。时至今日,“炎黄子孙”仍然代表着中华大地上每个人的国家认同感,代表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身上流着同样的血液,应该团结一致相亲相爱,不分彼此。
黄帝之后,父系社会发展渐渐稳定,男性完全掌握了社会资源,为了保证他们能把资源传给自己的亲生子,随父姓便是他们想到的最好的方法。
同时,随父姓又给予了亲生孩子“效忠于我们家族”的责任义务,由此完成了权力与义务的绑定。尤其是周朝以后建立了世袭制和分封制以后,随父姓更是成为了一种传承保证。所以说,随父姓的内在也包含了技术落后的时代下男性对于家族传承的不确定性,随父姓给予了他们安全感。
再到秦始皇时期,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姓氏已经合二为一不分男女,便因此固定了下来,同时封建私有制也随之而来,财产的私有更加具有排他性。
为了父辈的家族基业代代相传于子孙,更为了永葆家族荣光,以父系的姓氏传递给后世子孙就成了社会共识。随父姓在子女两边都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并不会因为女性地位地下,要出嫁到别家而减弱,尽管古代要求女子要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但是女子仍然可以既用夫姓称呼自己,也能用父姓称呼自己,出嫁并不会剥夺女子的父姓。
4、古代社会的其它因素
在男性主导的古代社会,因为随父姓而延续了清晰的血统脉络,古人也十分重视姓氏。
同姓的家族基本会选择聚集在一起居住,像百年世家这种家族更是会居住在一个特别大的宅子里,而底层平民则往往会与同一个祖先的人聚居成一个村子,类似于刘家村、李家村。
古代的人对鬼神之说都比较信奉,做任何事都希望能得到祖先的保佑,例如家中有人考取功名做官,大家会说这是祖宗显灵了,同时,每个人都会担心死了变成鬼魂,没人给自己烧纸钱,并且一直供奉香火,那自己就会变成可怜的“穷鬼”,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很惨。
基于这种迷信的想法,古人对世代的绵延更加重视,这也是为什么发展到后来,香火传承变成家族执念的原因。在父系社会中,随父姓除了追求世代的绵延性以外,还非常强调世代之间的代际关系延续性。
大家因为同宗同源而居住在一起,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在面对天灾还是人祸的时候,不管已经历经了几代发展,会更容易凝聚起人心和力量来对抗困难。在男性主导的古代社会,这样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社会结构。
另外,随父姓建立起来的宗族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更加有利于统治,同姓宗亲因为姓氏血缘被绑定在一起。遇到战事来临,保家卫国的信念会非常具有影响力,一个人就能代表满门荣耀,满门忠烈则是世世代代的家族荣光了,将士们更会为家族利益而奋斗拼搏。
反之,如果一个人做出谋逆反叛的事情,就会累及家人,严重的还会株连九族,所以各个宗族都有严格的族规来约束族人,防止他们犯错拖累整个家族。
而随父姓的家族没有建立起来,几代以后血缘关系失去联系,人际交往变得淡薄,一个人没有背负整个家族,他对后代也没有明确的概念,那么在落后的古代也就失去了盼头和牵挂,做事容易无所顾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爆发了社会动乱。
同时,他们对积累财富和文明延续也没有意识,只想到死了以后又什么都带不走,财富不需要太多,文化创造也是自己够用就行了,整个社会生产力和文明进程都缺乏前进的动力,便也很难积累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随父姓基于中国古代的社会情况有多种因素,有利于当时的社会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从姓氏的发展演变来看,社会不是永远不变的,时代一直都在进步。
到了如今的现代社会,女性地位得到提升,并且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男女双方都有机会从事社会生产,为社会劳动力做贡献,家庭之中男女平等。
虽然随父姓依旧是主流,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再执着于随父姓,而是两者都可以。
有时候还会看父母双方谁的姓更加好听,更加特别,希望为自己的宝贝孩子取一个人与众不同的名字,表示对子女深沉的的爱意。现在的法律对子女对随父姓还是随母姓给予了充分的自由,所以每个人到底是随父姓还是随母姓都是各自家庭的自由选择,与外人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也就不必过分纠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