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千年的道医发展史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08-25 11:59:19  来源:昆仑藏钥
核心提示:古往今来,道家以医弘道、重人贵生的传统历久弥新。因为,人的生命价值至高无上,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俯瞰历史长河,可以发现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文化和中医文化纵贯千年,自古相承。

  古往今来,道家以医弘道、重人贵生的传统历久弥新。因为,人的生命价值至高无上,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俯瞰历史长河,可以发现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文化和中医文化纵贯千年,自古相承。


  接下来,让我们纵贯历史长河!一文读懂,横跨千年的#道医#发展史!


  上古时期


  《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诸巫疗窫窳》中写道:“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皆神医也。”因此有“古者巫彭初作医”之说,而巫彭就是上古传说中的神医。


  巫祝乃是道医的远古渊源,贯穿于道医的历史长河。在炎帝、黄帝尚未诞生的年代,医和巫并未区分开来。三皇五帝之前,人们在“万物有灵”的信仰下,开始崇拜自然之神和祖先鬼魂,将其视为诸多生命体的掌控者,能够给予人们恩惠。


  最初的巫祝就是这样产生的,在原始部落中,当有人生了病或者需要解决一些重要的问题时,巫祝就会前来祈祷,通过某种特殊的技法来改变病人的精气神,去除身上所沾染的邪气,解决问题。


  这种技法极具神秘性和神奇性,被认为是一种神力,从而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敬仰。在人类历史文化的进程中,巫祝的角色一度变得越来越重要,被视为天地之间的中介人,传道授业解惑,影响了各个民族的宗教、文化以及人类的思想。巫祝文化一度跨越了东方至西方,呈现出多元、鲜明的特点。



  三皇五帝时期


  在《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中黄帝问岐伯:“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我听说以前治病,是祝由术来重塑病人的精气神,病就好了。那么现在治病,内治需要服药,外治需要针石,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有的疾病能治好,有的却治不好,这是为什么呢?


  在黄帝所处的时代,现有的祝由术已经不能满足为人治病的需求,才有了黄帝问道昆仑金仙广成子的传说。黄帝问道后,依广成子仙师所教之道静修养身,并留下了《轩辕碑记医学祝由十三科》。后来,轩辕黄帝在一百二十岁时乘龙升天,“崆峒驾鹤游,鼎湖乘龙去。”


  因此,黄帝所探究之祝由术,源自上古昆仑仙师指点;然由逻辑所推,黄帝之前何人所创祝由?巫祝之祖师,其师父又是谁?定非无因无缘,必有仙师指引。天地初开,阴阳分判,皆源于昆仑。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商汤封神大战,天地浩劫,自此后绝地天通,人神分离。凡间再无神仙,昆仑仙师在人间留下道医秘法,传承后世。天意归周后,自文王、武王相继离世后,天地再变,合久必分,周朝灭亡。


  但后人若不知道法为何物?符、咒、印等法则无法调动神力。在春秋战国时期,太上老君下凡弘道,开创了道家思想之先河。法不能无道,道为体,医为用。



  秦汉时期


  巫医之学,凭借古老秘术治愈世间难病,乃道教医学之起源。而后,在方仙道、黄老道旗帜下,方士医学于秦汉时期繁荣兴起,承袭道家哲学思想,成为道家医学的拓荒先驱。


  据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燕齐一带涌现出了一批方士,他们深谙神仙学说、方技、术数和驺衍阴阳五行之精髓,将其融会贯通,形成神秘玄妙的方仙道,并在世间广为流传。


  方仙道以长生不老、成就仙道为最高追求。“方”指长生不灭之药方,“仙”乃指得道成仙、永葆生命之精神信仰,汲取昆仑仙师传承所得,进而涉足医学领域。在秦汉时期,方仙道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道家医学的源头,成就传奇之名。


  方士们信仰虔诚,笃信神灵呼应,得道成仙。在其方仙道门下修习掌握医术之法,成一时风云,被誉为“方士医”。秦汉时期,方士医学蓬勃发展,方士们所传承的神仙方术更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方士秉承神秘术数,成就诸般奇技,彰显出异于秦汉官医、民医的卓绝医术,脱颖而出。


  在古代文献中,医术被赋予了崇高的名誉,称为“方技”。各位医家的传记,更被列入“方技传”。历史上,人们常将医道视同于仙道。其中,方士医学对传统医学的贡献可谓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体现在方士的修仙方术对传统医药养生学的帮助,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对本草学和制药学领域的贡献。


  道教医学肇始于汉末道教创始时期。早期的一些道派如东汉顺、桓之时张道陵天师所创的五斗米道,灵帝时张角的太平道,在初创时都是将传教与治病结合起来,采用了带有浓厚巫医色彩的治病方法诸如“符水咒说”、“跪拜首过”为贫民医治疾患,并以此作为重要的传教手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魏晋时期,葛洪神仙道教体系得以创建。他开创了道教基本教义的新纪元,从早期的救世学说转变为专注于追寻“长生久视”和“度世延年”,致力于实现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信仰和修炼追求。


  葛洪秉承“内修金丹、外修道德”的伦理实践要求,坚信以道医治病是济世利人的“上功”与“大德”,也是长生的必备条件。他更提出“欲求仙者,当先确立忠孝和顺仁信之本”,并警示如果德行不修而仅专注于方术,也难以实现长生。


  上清派创建了一套以身神为核心的修炼体系,认为天地间、人体内外存在无数神灵,特别是人体脏腑、五官、脉络和关窍处的神灵无所不在。灵宝派是以信奉和传承洞玄灵宝部经而形成的一个道派,其产生时期与上清派大约同时。


  若以葛洪对传统医学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治疗学领域而言,那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位著名道医陶弘景则在药物学、本草学及养生学领域久负盛名。陶弘景本着贵人重生的生命哲学观,反复探讨养生在修道德意义和必要性,开创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医学之道。他突出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强调积极预防养生思想,将养生之道发扬光大。细致讲究饮食卫生、起居宜禁的养生思想,更是影响了后世的医学文化。


  隋唐时期


  在隋唐时期,道教修仙模式由外炼转向内修,同时将道教修炼方术与医学理论紧密结合,“授医入道”、“授道入医”全面发展。在基础医学、本草学、外科学、食疗学、脉学及妇、幼儿科等临床领域都有崭新的发展。这是一段令人瞩目的历史,展现了隋唐时期道教与传统医学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杰出成果。


  杨上善对《黄帝内经》进行了重新编著,使其理论更加系统化,便于学医者掌握该书的理论要领。这种精细的研究方式,奠定了史上第一人的地位。在唐代,道家的医师王冰也对《内经》作了系统整理和研究。


  同时,李淳风这位唐代道学家还参与了中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的修订工作,为草药医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医药学者的深入研究和整理对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隋唐是道教医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隋唐时期,道医辈出。最为人所知的当属医圣孙思邈。唐代道教医家、养生家还促成了道教医学生命哲学体系的形成,并且完善了以任督二脉为中心开通八脉、交通心肾两大修仙技术手段。



  宋金元时期


  在宋金元时期,我们不得不提到金初时期的全真道。王重阳作为全真道的创建者,不仅修得了道术,还精通医疗技艺。邱处机则是全真道传播和发展的积极推动者。他明确指出全真道摄生之法能够保养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然而并非长生不死丹药的万灵良药。这段历史时期充满着医学理念的建设和兴盛,展现了全真道对传统医药发展的积极贡献。


  邱处机对养生之道的娴熟理解充分展现了其不凡医术,令成吉思汗深感钦佩。因此,在邱处机东返时,成吉思汗下令任命他掌管天下道教,并免除全真教的差役赋税,为全真教在元代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政治基础。


  在道门和医学关系密不可分的历史时期,净明道在宋、元、明时期广为流传,并给医学和民间信仰带来深远影响。净明道的教义源于对许真君信仰以及自身修行的参悟,形成了一种新的道派。


  许真君是民间重要的信仰之一,许真君传承的神异医术能以符、咒、印治愈疾病,而其原型则可以追溯到晋代的道医许逊。这段历史时期展现了道教和医学的交流互动,以及许真君神异医术在净明道教义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南宋兵荒马乱之际,江西玉隆万寿宫道士周真公、何守澄等便托以许逊降世,在民间许逊信仰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许逊为祖师净明道。南宋净明道后来传衍不明。至元初,江西南昌西山道士刘玉真又重建了净明道,也称净明忠孝道。净明道在明代成为道教有影响的道派。


  净明道借医弘道,是道门传承多年的经典之举,其历史渊源一直延续至清代。在清代,刘一明以道教内丹术的角度将医学分为神医与人医两大类。他强调神医是先天之学,能够培养先天元气,既能治愈自身又能治愈他人,不会伤害对方,反而有益于自我。与此相反,人医则注重后天之学,只依靠草木药物去除疾病,专注于五脏的功夫,无法先治愈自身才治愈他人。再次证实了道医法脉乃上古真人所授,源远流长、妙用无穷!


  在历史的长河中,元朝的统一让中原几千年的文明在南宋面临断代之劫。但在战乱中,中国民间怀揣着对祖辈智慧的执着,将传统智慧珍藏至今。直至明清时期,这些智慧才逐渐复苏、日渐壮大。还有明朝时期张三丰创立的武当派,所推崇的太极拳剑,在中国武术及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中国的文化瑰宝。


  民国以后


  民国以后,道医传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隐匿在民间代代相传、存续至今,一直掌握在民间隐士的手中,与其是否是道门中人并无关联。如今,道门的派系繁多,但无论派系如何,其“道”的核心始终不变,万法不离其宗。这也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的。


  时至今日,依然存在诸多顽症令现代医学束手无策,而道医的使命便是为善信的缘主化解因果。作为道医,修的是道,救的是人,如今无论道门的哪家哪派,能为当今罹患大病、恶疾缘主治病的道门都是在以医弘道。在道医的帮助下,很多缘主战胜了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恶疾,实现了身心的双重愈合。


  中华文化之本源即是“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人修道便向天地法养心、养性、养气、养神、养生,天人合一。可以说,道医由道而生,为道而行。以医助道,以医悟道,以医显道。以医行道,道法自然。


 
标签: 道家 中医

本文标题: 横跨千年的道医发展史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72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