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居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一方面,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适应自然地理、气候特点;另一方面,吸纳其他民族优秀的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在院落布局、立面造型、结构形式、建造工艺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点、民族文化特质和多元文化特色。
白族民居建筑的布局形式、造型艺术和细部装饰等,极具特色,是其建筑文化的精华和白族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重点内容。
白族传统民居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魅力。明代李元阳《云南通志》称:“民居皆四合瓦房”。足见在明代,白族民居建筑的四合院形式已经成型。在南诏、大理国历史时期,白族吸取汉式建筑中北方庭院式和南方楼台式建筑的长处,根据白族所处环境的社会生活需要加以变化、更新、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特色的地方庭院式建筑新样式,其代表形态是“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
民居建筑布局
白族民居以合院建筑为主,屋与院落组成闭合的生活空间,民居院落中的正房常为三开间两层坐东朝西的建筑,也是白族院落的主体建筑,称为“坊”,以“坊”为单元组合出“独栋房”、“三合院”、“四合院”、“一门三进院”“一门四进院”等不同的合院。亦有因地基不足而因地制宜形成的“一坊一角”“主抱耳三合院”、“耳拥主合院”,“一颗印”等布局形式。但民居院落均包含正房、耳房、门楼、照壁、天井等组成部分。
三合院
三合院又称“三坊一照壁”是大理白族最普遍的建筑格局,由三“坊”围合,主房带两耳称“漏廓”,“漏廓”进深小留出小天井,走马楼通廊,檐廊是连接室内外场所的过渡性空间。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中记载:“居屋多为回檐,如殿制”。耳房位于正房两侧,进深、开间、面宽及高度等均小于正坊,形成屋顶高低参差变化,勾勒出丰富的建筑轮廓。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中,主体建筑是一坊两耳,这是白族传统木结构“明三暗七”的格局,“明三暗七”是指一坊建筑带左右耳房,是白族建筑的基本单元,当中正房三间,耳房各两间暗藏在左右天井中。天井是合院民居的构成要素,白族民居注重庭园植物的寓意和季相景观营造,通过植物多样化组合,营造生动灵韵的氛围,表现“天人合一”思想观念。
民居建筑细部造型与装饰
白族民居建筑内外部常飞檐高翘、斗拱别致、镂空花枋,重视门楼、照壁和门窗雕刻等细部装饰。
门楼
作为民居庭院的主入口,也是白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元素之一。门楼位置常位于三处:一是位于照壁旁,正对庭院,宽敞通达;二是开设于厢房次间处,与建筑融为一体,功能性强;三是以“漏角”天井做入口小院,环境优美。门楼开口造型多样,传统形式以有厦式门楼为主,有些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的则建成圆拱型门。
照壁
大理白族的照壁主要有“一字肩”照壁与“三滴水”照壁等形式,墙以白色和青色为主,四周用各种浮雕和彩绘图案装饰,在照壁洁白的墙面中央题写上刚劲有力的大字或者镶嵌有大理石,照壁常有“清白传家”内容的题字,传承中逐渐演变为文字和图案结合的系统,表现白族重视人文修养,在墙壁四周画着山水花鸟等图画作为陪衬,以及其他吉祥纹样如意纹、云纹、水纹、回纹、万字纹和锦纹等,具有很强的图案装饰性。
细部装饰
院落中的泥塑、石刻、石屏、凸花青砖、花草等细部装饰,清新淡雅。彩绘多用于大门、照壁、山墙和斗拱装饰,彩绘多为水墨画卷,图案有书法、山水和花鸟,优美飘逸。瓦猫是镇脊兽,以“青泥做坯虎做魂”,大理白族民居院落中的瓦猫别具一格。
建筑图案
白族人民更加追求安稳的定居生活,因此在建筑装饰上更加精巧严谨,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古朴大方。白族的特色建筑“山墙”与其他地区建筑不同的是,侧面的这面墙的顶部与屋顶相接,上部会呈钝角三角形,类似于山的形状,称为“山墙”,白族人民会在这个位置进行丰富的图案装饰,称之为“山花”。造型生动、色彩内容丰富,构图多以平铺对称韵律的形式,图案多采用动植物类或两者相结合,一般多以植物花朵为主,例如牡丹、荷花等,多采用谐音美好寓意的图案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