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向来有着“尚中”的思想,朱熹在《中庸章句》中提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不论是皇城宫殿的规划建设,还是民居四合院的组成,无论是入世的衙门官署,还是出世的佛道庙观,都体现着均衡对称的情韵之美。
“中轴对称线”是中华民族建筑设计一贯钟爱和恪守的准则,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建筑群落在整齐严肃、有条不紊的视觉感受中透露着儒家提倡的伦理秩序,向世界展现着庄严的民族风骨。
《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经典,记载了西周开国初年营造都城的规则,其中要求以贯穿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作为全城规划的主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环绕宫城对称罗列。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一样在建筑上如此重视建筑和城市规划中的对称美。
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便是独一无二的北京城中轴线。整个明清时代的北京城自南向北,沿着一条长达7.5公里长的中轴线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该中轴线以最南端的永定门为起点,以地安门北面的钟鼓楼为终点,其间建筑空间序列重重叠叠、高潮迭起又井然有序。
中国传统建筑群落方整对称、昭穆有序的布局形式,同样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中正有序等级秩序的追求。“中”即象征着权威,“尊者居中”是儒家主张的礼制要求。
北京故宫是众多四合院组成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子都朝向中间的院子,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着大一统帝国的凝聚力量。这同时与《论语》中将有道明君比作北极星的政治理念相对应,“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帝王陵墓同样是古代建筑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清代的帝陵即极为重视结构的对称,以主陵孝陵为中心的神道,成为整个陵区布局的中轴线,其他各陵均以孝陵为中心向两侧排布,端庄肃穆,蔚为壮观。
民居四合院同样反映着人伦等级关系,上房由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居住晚辈,兄长居东,女眷居后院不迈二门。在一组建筑之内,正、倒、厢、耳、门、厅、廊、偏各房都各有等级,不得高于主房。
据记载,中轴线最早出现在晚夏建筑文化中。到了清代,戴震曾按《周礼》所述古代建筑制度绘出《考工记宗庙示意图》,已能见到明显的“中轴线”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