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传统民居——白山黑水间的特色文化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3-10-05 09:10:37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东北地区有自己特定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有自己不同的风俗习惯,也就使得这些少数民族的建筑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具有自己的特色,以适应东北地区严寒的天气和特殊的环境。

  东北地区有自己特定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有自己不同的风俗习惯,也就使得这些少数民族的建筑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具有自己的特色,以适应东北地区严寒的天气和特殊的环境。最典型的东北少数民族民居样式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这在满族人家中是最为常见。以下就对四个少数民族的民居特点的一个简要阐述。


  一、满族民居特点



  四合院


  东北民居具有浓郁的地区特色,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毋庸讳言,北京四合院是中国民居中极具代表性的房子了,但北京四合院也是东北民居的一种异地建筑,是当年满族人从东北带到北京的。对外封闭,对内开放,是四合院式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重门深院,外人不容易进入,大门一关,便与外面隔绝。对外封闭,不容易与外界接触,可以减少或避免外力对家庭生活的干扰。对内开放,可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增强相互间的向心力、凝聚力,形成一种空间上的认同感。


  口袋房


  1、建筑特点-样式


  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口袋房是指,3间房多在最东面一间南侧开门或5间的在又称“上屋”,上屋里南、西、北三面筑有“∏”字型大土坯炕,叫做“万字炕”,其中西炕为满族人家放祖宗匣子的地方,是不许坐人的。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这一由自然环境造成的建筑格局的风格最后演绎成一种意识形态上的风俗习惯,甚至还发展成带有等级性质的封建规则,人们观念中以北为上,南面次之,甚至坐北面南成了君临天下的代名词。



  2、建筑特点-走向


  房子的走向,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向东面或西面的房子叫厢房,东西厢房采光都不如正房好,所以人们都不愿意住厢房。从阳光照射的角度而言,人们把坐东面西的房子叫西厢房,坐西面东的厢房叫东厢房。有钱人家自然是不会少娶老婆的,东北人也不例外,第一个娶来的是原配,大老婆,住的地方自然就是正房了,所以原配又会根据其住的地方被称为正房。二老婆三老婆等等自然要住厢房了,厢房又叫偏房,所以其他小老婆们也被称为厢房。


  大多数人家是不可能盖很多走向的房子的,只能盖一个走向的房子,那就是正房。只有有钱人家才有能力和需要盖其他走向的房子,通常是在正房的两端再盖出东西厢房来,如果在正房前面再盖一趟坐南面北的房子的话,这样就围起了一个方形的院子,这就是我们今人说的四合院。如果更有钱一点的话,就不仅仅是四合院这么简单了,还要院中建院,院外建院,可谓三进三出。大门不出二门不进的典故也是源于东北民居的。



  3、建筑特点-结构


  绝大多数的老百姓的房屋,都是用土与茅草混合泥水而建,房顶是用茅草盖的,行话叫苫,或者叫苫房。正因为房子是茅草苫的,所以就导致了呼兰烟囱的出现。富裕人家盖的房子自然是砖瓦结构的了,样式也会多变一些,但无论怎么变化,其东北民居最基本的样式是不会改变的,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



  一般普通家庭会以房屋为中心的住宅一般都有四面透风透亮的大院子和菜园子。满族的民居屋前有庭院,屋后有菜园,居住空间比较宽敞。在这个“开放”大院里,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可以自给自足,集工作、娱乐、休闲为一体。这样的院落,也是满族祭天、举行婚礼、丧礼的场所。满族所谓的“围墙”即栅栏,由木板或树枝做成,四处漏空,起到的只是不让鸡鸭等家禽跑出院子的作用。正房比大门口要高半米左右,外人可以从大门外往里到处张望,邻里有交流的充分自由。


  黑土炕


  炕是满族祖先在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一大创造,是由穴居进入文明生活的重要标志。而东北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且时间也较长。在逐步有渔猎生活转化为农耕生活后,才有了定居,开始修建美观实用的住房了。“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这句俗语形象、集中地反映了满族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悠久的岁月中,世世代代的满族生息繁衍在温暖的炕上,从呱呱坠地到成家立业再到撒手人寰都离不开它。口袋房”,又叫“斗室”,因其形如口袋和斗形而得名。一般是3问或5间,坐北朝南,房顶用草苫,周围墙多用土垒成。门大多开在东边,也有的中间开门,称“对面屋”。进门便是伙房,又称外屋。


  西侧或东西两侧为里屋,即卧室。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火炕,这是满族卧室的最大特点,称“转圈炕”、“拐子炕”、“蔓字坑”等等,满语叫“土瓦”。一般南、北为大炕,东端接伙房炉灶,西炕是窄炕,下通烟道。


  满族的炕,集中体现了满族人的居住方式。满族传统的带炕房间配置对个人的性格和心理有很大的影响。盘腿坐在热炕上,面对面地交谈,更自然和亲切。炕,集床、椅子、客厅等多种实用功能于一身。一铺炕,就相当于今天的一张“床”,是房间里的活动场所,是一个缩小的“院子”,它有着大院的某些功能:大人在上面谈话、休息、劳动;小孩们在上面滚打摸爬,嬉闹玩耍。




  门窗


  门是独扇的木版门,有木制的插销;内门是双扇木版门。外屋靠门侧有一个小窗,俗称“马窗”。每窗分上下两层,上层糊纸,可向内吊起;下层为竖着的二三格,装在窗框的榫槽,平时不开,但可随时摘下。


  东北民居的窗户通常是扁宽型的,木头做的,比较小。窗棂是用小木条做成井字格然后糊上窗户纸。窗棂格一般有方格型,梅花型,棱型等多种几何图案。糊窗所用的窗纸是一种叫“豁山”的纸,满语称为“摊他哈花上”,汉译为麻布纸或窗户纸,是用破衣败絮经水沤成毳绒,再在致密的芦帘上过沥摊匀,经日晒而成的。这种纸坚韧如革,可用作写牍,但最主要的是用于糊窗户。这种纸应糊在窗户的外边,一方面可以避免窗档中积沙,另一方面可避免窗纸因冷热不均而脱落。窗纸糊上后,还要淋以油,这样,既可增加室内的亮度,又可以使窗纸坚久耐用。“窗户纸糊在外”也就成为满族(关东)三大怪之一了。



  伍索仑杆


  满族人家院内东南侧立有“索仑杆”,上面有斗,是满族祭天用的。斗内日常放些粮食、肉类喂乌鸦,传说乌鸦曾经救过老罕王努尔哈赤。


  满族民居多方位地展现着世俗生活的画卷,显示着满族特有的伦理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满族文化的传播,满族民居早已经成为了东北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至今仍闪烁着熠熠光辉。



  二、蒙古族民居特点


  蒙古族住的是蒙古包,这是受他们风俗习惯的影响,因为蒙古族牧民必须随着水源牧草不断迁移,蒙古包的结构特点充分适应了这种游牧生活。蒙古包各部分之间的连接非常精巧方便,建筑拆卸和运输都很容易,而且美观实用,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袭击。毡的厚度可随季节增减。底部的围毡,天热时可以卷起通风。



  由于蒙古还包属于活动性的建筑,不需要砖瓦等材料,也不需要挖土打地基,仅仅用牛羊的毛皮和少量木材就可以了,对于保护草原的生态植被具有积极的意义。蒙古是包白色的表面,还装饰着由红、蓝、黄等颜色布料做成的如意花纹,充分体现了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的统一。


  三、朝鲜族民居特点


  无论什么类型的朝鲜族传统民居,只要走进房屋,就能看见一个很大的炕。炕是朝鲜族人在室内的主要活动空间,亲友们在炕上围桌对饮,妇女们在炕上做活计,孩子们在炕上玩耍。炕大,散热面积就大,屋里到了冬天就会显得特别暖和。在延边地区朝鲜族房屋内的灶坑更是别具一格,它下陷在地下,底部低于地面,上部还有盖板,而盖板和锅台、炕面形成了一个平面。这种灶坑既好烧、又卫生。



  四、鄂伦春族民居特点


  住在深山里的鄂伦春族的传统住宅叫“斜仁柱”,又叫“斜柱”,意为“木杆屋子”。它是一种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桃树皮搭盖而成的简陋的圆锥形房屋。“斜仁柱”的搭建是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相互咬合的木杆成一个斜度为60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他木杆均匀地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上面再覆盖上狍皮或桦树皮,这样,夏天可防雨、冬天能御寒的“斜仁柱”就建成了。


  “斜仁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院,以便里面生火时透风出烟,又可采光。南侧或东南还要留出一个让人进出的门。仙人柱上的覆盖物要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换。冬天气候寒冷,多用狍皮覆盖。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可以换桦树皮了。



  “斜仁柱”的内部陈设也很简单,主要是住人的铺位。铺位有两种:一种是地铺,即直接在地上铺上木头、干草、桦树皮、狍皮等;另一种是床铺,即在地上立木桩架床。每个仙人柱一般三面住人,一面是门,当中有一堆火取暖,上面吊一口小铁锅,以便煮肉做饭。


  “斜仁柱”的结简单,拆盖很容易,它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产物。现在的鄂伦春族已从深山里搬了出来,许多房舍都改建为外表美观的砖瓦土木结构房屋,院落布局和室内陈设和一般村镇差异已经不大。


  五、总结:东北民居特点


  以上是对四个少数民族的民居特点的一个简要阐述,从总述上来看,虽然四个少数民族由于民族风俗不同,住宅的格局也有差异,但是由于都处于我国东北地区,所以有这样一些共同点:



  一是住宅建筑适应北方的气候,大多数房子都是坐北面南的,由于在北方,冬季寒冷且漫长,日照时间比较短,房屋坐北面南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日照。房子里的采暖方式也比较特殊,定居房屋多用火炕采暖,火炕和灶台相连,在烧水煮饭的同时,火炕也被烧热,一举两得。而游牧地区则采用蒙古包等毡房的形式,蒙古包的围毡,具有极强的隔风保暖功能。只要屋内有火,即可温暖如春。


  二是住宅建筑适应当地的发展,不论住宅在什么地方,不论是草原、平原,还是山林地区,建筑选材都是就地取材。之前,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生产力比较低下,就地取材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营建措施。用比较容易得到的泥土、木材等建造房屋,经济实用。另外建筑适合当地的生产方式,少数民族多处于偏远地带,因此,为了生存,在大自然中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游牧民族多使用便于拆装的毡房、蒙古包,适合迁徙的需要;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定居下来,用土坯和砖瓦建房,适合长期的居住。


  中华各族文化交相辉映,历久弥新。各民族建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后世整体认知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珍贵资源,更是一幅展现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恢宏长卷。




 
标签: 东北传统民居

本文标题: 东北传统民居——白山黑水间的特色文化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278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