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是中国红茶之乡,古医学十分繁盛,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医迭出,御医众多。许多专家学者称祁门为“山区经济小县,新安医学大县”。在不断深入研究祁门古医学的同时,如何打好祁门御医品牌,重振传统医学雄风,推进祁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新课题。
历史上,祁门名医迭出,良医代代相传。祁门县城朴墅人汪机即是新安医学奠基人。他因母亲长期患病而放弃科举功名之心,随父学医,努力钻研,医术日精。《明史李时珍传》记载: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精通医术,为当时名冠全国的四位医学大师。
明代,祁门人徐春甫也被公推为新安医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发起并组建了中国也是世界上的第一个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近200万字的巨著《古今医统大全》位列公认的中国医学史上“十大医学全书”之一。作为新安医学的发源地,祁门名医众多,加之祁术,祁蛇等久负盛名和其他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还有徽州人愿意埋首苦读的治学精神——祁门“盛产”御医。有据可考的宫廷御医有21位,祁门因此被誉为“中国御医第一县”。
祁门御医中有父子御医、兄弟御医、师生御医等。已知最早的御医为南乡人康城,大致是明景泰(1450)到正德(1505)年间人。明代的20位祁门御医,主要集中在嘉靖到明末这段时间内。那时的明代太医院,有数名祁门人同时担任御医,如与徐春甫同时的就有汪宦和胡鈇。
在祁门县的西北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山脚下,有一个四周群山环绕的历溪古村。从宋朝开始,一支王姓子弟来到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落,聚族而居,繁衍至今。到明朝时,这个远离尘嚣的村落出了一位名震京师的御医——王琠。
嘉靖二十九年(1550)初夏皇子得病,虽经御医治疗,但仍旧不见好转,王琠的治疗让皇子药到病除,嘉靖皇帝听说后,对这位来自大山深处的“神医”刮目相看,便下诏:将王琠留作御医。当时,王琠已经53岁。从这以后,他在皇宫供职前后大约15年。在京城,他除了为皇室服务,还为宰相等达官贵族乃至锦衣卫等机构的官员出诊看病,时人称他“其见如神,其胆如斗”。虽然名声远扬,但王琠并不贪图荣华富贵,在其大约70岁时,主动要求告老还乡,返回祁门老家历溪村。
明代祁门人陈嘉谟,精研轩岐之术,成为一代医药名家。他精研本草,视之为“方药之根柢,医学之指南”。认为俗医误治杀人,多因未能深知本草。因此在授徒之中,便将熟知本草作为其首要的基本功。发现当时流行的本草典籍不太适合初学者阅读,乃取《大观本草》、《本草集要》、《本草会编》三家之长而避其短,会通而折衷之,著成《本草蒙筌》。因其撰于晚年,于文于医,均已炉火纯青,尚复“凡五易稿,七阅岁而始成”,实是难能可贵。故此书虽为童蒙所作,仍不失为巨制精品,李时珍撰《本草纲目》,赫然将其列为重要的参考典籍之一。
祁门古代之所以能涌现大批医学名家,因为他们均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等古徽州文化的影响,并且与祁门良好的生态而盛产大量名贵中药材息息相关,因而历代医家人才辈出,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