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风板,又称搏缝板、封山板,一般是用木条钉在檩条顶端,宽大而美观,有遮挡桁(檩)头、防风雪的作用,常见于古代歇山顶和悬山顶建筑。
博风板这种构件一般是用在木结构建筑屋面两侧出挑的建筑上面,会配上“悬鱼”和“惹草”一起出现。
悬鱼装饰在发展过程中,“鱼”的形象渐渐变得抽象、简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形式,有的甚至变成蝙蝠,取“福”之意;还有的加上莲花,以祈祷“莲”年有“鱼”,有的悬鱼构件雕两条尾部相交的鱼,寓意“双鱼喜庆”。
悬鱼是什么鱼?
先说说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样式。
屋顶身为中国建筑的颜值担当,是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大话题。粗略归类,最基本的有几类: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庑殿顶和歇山顶属于高等级,用于官式建筑(宫殿、寺庙、官衙等等),共同特点是四面坡;庑殿顶的四面坡纯粹表明皇家的庄重,歇山顶则多了层心机,下半部平缓的四面坡,忽然一转,紧接一个陡峻的双面坡屋顶,繁复华丽。悬山顶和硬山顶都是前后双面坡,多用于民间建筑,所不同在于,悬山顶的屋檐挑出山墙,硬山顶则又简化了一层,把挑出的屋檐收回了,直接与同左右的山墙齐平。
这四种屋顶,歇山和悬山的屋檐都伸出山墙之外,为了保护这部分屋顶的檩木不受日晒雨淋,会在檩木头上钉上长条的木板,这人字形的窄板,称作“博风板”。人字形博风板顶端的接壤处,又往往会挂一块有纹样的木板,就是悬鱼了。
白居易诗里的“悬鱼挂青甃”,描摹的正是建筑左右两侧的模样,青砖山墙(青甃)上,点缀着悬鱼装饰。
高级感从何而来?看唐代的土木建筑法就知道了:“……非常参官,不得造轴心舍,及施悬鱼、对凤、瓦兽、通袱乳梁装饰”(唐高宗永徽二年《营缮令》)。这也是关于建筑意义上的悬鱼最早的文字记载。
总之一句话:不是常参官,住宅上是不能挂悬鱼的。常参官,按照《新唐书》的记载,是指“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日参”,也就是要固定日期向皇帝汇报工作的高级官僚。
明尤求汉宫春晓(局部)
悬鱼究竟什么来历?
明人张路的《风雨归庄图》里,高士正在楼上出神。外面狂风大作,不单树枝被吹得呼呼作响,高士的美髯也被吹得飘扬起来。山雨欲来,想想就很带劲。且慢!檐角上挂着的那个被吹向一边的物件又是什么,是灯笼?仔细看看,似乎又是一条鱼的模样?
不免联系到《后汉书》里的一桩轶事,主角是时任南阳太守的羊续。
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荆州江夏兵赵慈叛乱,杀南阳太守,攻没周边六县。羊续临危受命为南阳太守,负责平叛。羊续果然了得,将到南阳地界,换便装,带童子一人,摸底县邑情况。待到南阳郡内,长官贪腐与否、吏民狡诈纯良,都探得一清二楚。南阳郡官场于是惶恐。叛乱平定后,地方官员自然还想到羊续这里探个虚实,于是府丞送来一条鱼。
一条鱼,拿捏得刚刚好:进可攻,退可守。
怎奈羊续什么人!父亲羊儒,官至太常卿,九卿之首,掌宗庙礼仪,管文化教育。这点心机,小菜一碟。羊续不动声色收下,把鱼挂在庭院里。府丞一看,收了。于是过几天再送。“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你瞧,上回的鱼,还挂着呢。
鱼大概已经成了鱼干,府丞心领神会,不敢再造次。羊续由此也留下了“悬鱼太守”的名声。
所以,《风雨归庄图》里,檐下被风吹动的物件,会不会就是用以明志的“悬鱼”?
再把视线往右移一点,高士所在的建筑,屋檐博风板下,确凿也是有悬鱼装饰的。问题又来了:东汉的“悬鱼”掌故,是不是建筑构件“悬鱼”的源头?
这些建筑的屋顶两端伸出山墙之外,为了防风雪,用木条钉在檩条顶端,也起到遮挡桁(檩)头的作用,这就是博风板。
在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中,搏风板比较宽大,而且有美观装饰作用。
宋朝时,规定搏风板2-3材宽,3-4分厚,板下正中作悬鱼,两旁作惹草(云状装饰物)。
清朝时,板2椼径宽,1/3椼径厚,钉头用七颗金色半圆球形的装饰物作成雪花形状,作为装饰。
历经一代代中式建筑演进,如今的博风板主要以建筑装饰为主。
其柔美的曲线与点缀,是屋檐下颇为惊艳的落笔。
现代建筑更多的是以极简为主,但是在中国古典建筑中,有很多繁复的装饰拥有独特的韵味,丰富的文化内涵。
区分封檐板
封檐板又称檐口板,遮檐板,是指在檐口或山墙顶部外侧的挑檐处钉置的木板。悬山屋面山面封檐板又称为博风板或封山板。
一般用钉子固定在椽头或挑檐木端头,南方古建筑则钉在飞檐橡端头,用来遮挡挑檐的内部构件不受雨水浸蚀和增加建筑美观。
其高度按建筑立面设计确定,一般为200~300mm,厚度25~30mm。以保证檐口第一块瓦的平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