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帝迁都北京,遵祖制建紫禁城。紫禁城最重要的宫殿当数三大殿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正殿名奉天,强调奉天承运。朱棣靖难为帝后,以奉天为号,正殿仍沿用奉天之名。清代改称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奉天殿,出自《尚书》“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意思是上天爱护人民,君主应尊奉天意,惠爱百姓。故天子是替天在行道,但替天行道要有信印。故奉天殿前陈设有天帝颁发给人间帝王的宝、册,宝储于石匣之中,册设于石亭之内,具体位置应在清乾隆时陈设的日晷和嘉量石亭处。宝册陈设于此,无疑对帝王来说是“天监在兹”,不能有丝毫的“泄泄沓沓”,不然天将降下灾祸,收回天命,如《尚书》所言“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则皇天震怒,“祝降时丧”,上天就会断然降下诛罚,使之灭亡。
奉天殿是大朝正殿,不仅是元旦、冬至和万寿三大节的庆典之处,也是朔望常朝之地。但奉天殿建成四月余,即毁于雷击火灾。永乐帝下令于奉天门举行常朝,故天帝颁发的宝册(石匣、石亭)就移至奉天门外了,奉天门也就成了御门听政替天行道的场所了。也就是今天我们在太和门外看到的石匣和石亭。
石匣
石亭
奉天门(清太和门)
现存太和门前的石匣、石亭,是紫禁城的头等大事,这是天子得位之正的象征,就像钦安殿供奉的玄天上帝,他也要到天庭接受玉帝的封号“金阙化身荡魔天尊”,然后玉帝颁给他“乾元宝印”一方和册一卷。从此,他到哪儿,总有两位从神手里捧着宝和册,在前开导,这是他召集天神,降魔除妖的凭证。
第二件大事,就是于奉天殿举行的殿试,这是最高一级的考试。清乾隆五十四年改在保和殿举行。参加殿试的考生为贡生,每三年举行一次。殿试当日,捧题官在内阁恭捧试卷,在内阁大臣的陪同下,经中左门至保和殿,将皇帝钦命之题陈于殿内东侧黄案上。这时贡生已排列在保和殿外两侧等侯。皇帝御殿,鸣鞭作乐,贡生和王公大臣行礼。礼毕,皇帝回宫。贡生入殿答卷。
殿试之处保和殿
公布殿试名单时要在太和殿举行隆重典礼,以示国家之本在重文。设法驾卤簿于太和殿前,设中和韶乐于太和殿屋檐下两侧,设丹陛大乐于太和门内两旁,这跟三大节的陈设是一样的,同属国家大典。王公大臣按阶品站列,诸贡士穿公服,戴三枝九叶顶冠,按名次排立在文武各官东西班次之后。太和殿内东设黄案,由内阁学士捧黄榜置于其上。设彩亭御仗鼓吹于午门外。当中和韶乐《隆平之章》响起时,皇帝已御太和殿。一卫士执鞭来到屋檐下,连舞三鞭,清脆剌耳,全场肃静,丹陛大乐奏《庆平之章》,这时,激动人心的传胪就要开始了。鸿胪寺官开始宣《制》:“某年月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皇帝宣布第一甲第一名某某,唱名官高声唱道:“第一甲第一名……。”殿外唱名官应声接唱“第一甲第一名……”,层层传唱,声震云霄,连唱三遍,如雷声直贯百官的耳里,诸贡生的耳里,第一甲第一名的耳里。第一甲、第二甲、第三甲名唱毕,《显平之章》响起,在舒缓的音乐背景下,黄伞前导,礼部堂官手捧承黄榜的云盘,紧随其后,出太和门到皇宫的正门午门,将黄榜置于彩亭中,在御仗鼓吹的伴奏下,出天安门,至东长安门张挂,宣示天下,这时东长安门外已是人山人海,府尹(京师最高长官)牵着状元乘坐的披红大马正缓步前来,众人即可一睹状元及众进士风采,国之栋梁。
太和殿
每年仲春亥日,皇帝要到先农坛行祭先农和行耕藉之礼。沈初《西清笔记》记:乾隆三十九年甲午春,乾隆于中和殿视祝版,出,即将升舆之时,问道:“‘未谓滋味’,出何书?”
“滋味”,出自《史记·律书》:“未者,言万物皆成,有滋味也。”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十二地支,与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组成干支纪年。“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未”是味的意思,万物皆成有滋味。从子到未,意谓着事物的成就,有滋有味了。乾隆之问,说明他敬天,在意丰收之年。
祭祀先农场景
第二年即乙未年(乾隆四十年),乾隆至地坛祭地,作《夏至日北郊禮成述事》,诗曰:“大祀重躬承,频年厚祉膺。沐恩恒切切,执礼益兢兢。声振叶金石,馨香荐豆镫。吉辰三值未(今年岁在乙未,五月为丁未,朔祭日又值辛未),滋味祝三登。”恰值三未,是否预示着未来二十七年将是丰收之年,这是乾隆的第二问。
“三登”,指连续二十七年皆五谷丰收,借指天下太平,出自《汉书》:“三考黜陟,余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余六年食;三登曰太平,二十七岁,遗九年食。”乾隆由“三未”想到“三登”,天下太平指日可待。
敬天、耕读构成了农耕时代的永恒主题,是紫禁城的头等大事,也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敬天就要奉天,奉天就要爱民;从事稼穑,从皇帝亲耕开始,不误农时,天下无饥矣;读书不仅可以修身养性、传承圣人之道,具有仁义礼智信的品德,还可齐家,还可取仕,做天下的表率,承担治理国家和教化天下的重任。家是靠耕读来传续的,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