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这首《忙年歌》童谣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往昔的年俗和年味。追根溯源,春节在我国已延续了约三千年的时间。不同地域、不同形式的春节习俗,随着时光变迁、历史流转,也发生了诸多改变。穿越千年,重回古代,古人们在春节前都在忙些什么呢?
馈春盘
馈春盘,又名“五辛盘”,是一种风俗习惯。其内容是以性味属“辛”的菜为主,取其谐音为“新”。因此,馈春盘就是指在立春日,人们将“五辛”(“五新”),即大蒜、小蒜、韭菜等五种食材汇集在一个大陶盘里,赠予亲友并共同享用,寓意新一年的开始,吃这样一场独具特色的春宴,也叫做“咬春”。这一风俗始于晋代,包含了对亲友最诚挚的祝福。后来,春盘逐渐演变为我们家喻户晓的“春卷”。
祭灶神
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古人的“祭灶日”。据说,每年的这天,灶王都要上天庭把各家的功过向玉皇大帝汇报。因此,古人们会在这天,用饴糖作为贡品为灶神送行,希望灶神向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少说坏话,这样被叫做“涂神口”。
购年货
古代有这样的习俗,从除夕到正月里,家里一般是不大动烟火的,基本上是吃年前准备好的食物,表示生活富足、连年有余。因此,春节前,就要准备好各种“年货”。宋代《东京梦华录·十二月》中就记载了汴京人民是如何采办年货:“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卖干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
古人过年,有礼且有趣,随着时光流逝,有的早已取消,有的还传承至今。那些传承至今的,必然是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