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统乡村聚落选址的特点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2-13 09:06:46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传统聚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一定地域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和传统风俗等多重地理和人文要素。

  传统聚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一定地域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和传统风俗等多重地理和人文要素。它是先民长期适应和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历史见证,凝聚着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农耕文明和生存智慧。因此,保护传统聚落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就是保护中华文明的根蒂。


  目前,山西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传统乡村聚落,共6批619处。就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山地聚落和平原聚落。这些聚落是在交通相对便利、地势比较平坦、有利于耕作、接近水源、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形成的。山西的乡村聚落往往是由于家族聚居、人口繁衍而逐渐扩大的,稳固的血缘关系是聚落形成的基础。山西境内的乡村有大有小,大到上千或者几千户人家,小到几户人家。


  乡村聚落规模的大小,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一般而言,距离城镇较近、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地势平坦、耕地较多的乡村,往往聚居人口较多,因而聚落的规模较大。而那些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的乡村,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分布较散。处于平地的较小村落,布局规整,就地起堡,堡门、堡墙,保留着里坊制传统的痕迹;规模较大的村落,除了主村之外,在村域地势险要处修筑堡寨设防,兵荒马乱之际,乡民避居堡中。处于山地的村落,依据地形,因山就势,据险设寨,负阴抱阳,形成高低起伏、层层叠叠的山地村寨。


长治市荫城镇鸟瞰


  乡村聚落选址


  无论是平地聚落,抑或是山地聚落,山西传统乡村聚落十分重视聚落基址的选择,概括而言,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靠近水源


  水是生命之源,择水而居是人类的自然属性使然,所以山西的乡村聚落往往靠近河流、湖泊。即便是在山区建设的乡村,也是在基岩裸露的山涧盆地附近进行建设,以便充分利用雨水或溪水。据《山西古村镇》一书统计,山西目前保存较好的古镇古村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汾河流域和沁水流域,符合人类择水而居的一般规律。


  据《管子》载:“非与高山之下,必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山西的城乡聚落大多选址在沿河流的阶地上,既用水方便,又避免了洪涝灾害。高平良户村三面环山,河水萦绕,北为凤翅山,南对双龙岭,正冲虎头山,西与高平关老马岭相连。原村河经村前流过,东沟河自蟠龙寨之东流出,寨沟河自凤翅山经村东汇入原村河,西沟河自凤翅山经村西流入原村河。良户村负阴抱阳、四河汇水,是一处产生于农耕文明背景下的、最为理想的人居聚落。上庄村位于阳城县东、润城镇东北,境内东西宽1.4公里,南北长1.6公里,总面积2.25平方公里。


  村落居境中偏西,上庄河汇聚阁沟及三皇沟两沟之水,由东而西穿村而过,经永宁闸进入中庄、下庄,汇入樊河,为季节性河流,俗称“庄河”,沿庄河的水街是上庄村聚落的脊椎与核心。此外,沿着庄河分布的村落还有中庄、下庄等,这些村落具有共同性特征。又如平顺县阳高乡奥治村,背靠大垴山,面朝浊漳河,背山面水,聚落而居。


盂县梁家寨乡大汖村


  (二)负阴抱阳


  以起伏绵延的山势作为背景建设乡村,无论从自然景观还是从生态环境来看,都是最佳的选址。靠近山脉、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基址,可以在阳坡建设居室,前低后高,有利于采光,朝向好,排水畅。这样的基址不仅使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空间构图更加完善,而且有利于节约耕地,满足农耕经济的需要。


  山西许多山地聚落结合山势灵活布置,依山就势,因地制宜,高低叠置,参差错落。聚落通过视线通廊与周围的山脉、绿地连成一体,相互渗透,自然山势与人工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符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聚落特色,使聚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成为理想的居住环境。地处黄土丘陵地带的汾西师家沟村就是结合山势,随山坡循势而建的典范。该村从低处进入,步步登高,直至山顶。从高处往下俯瞰,全部建筑呈现出一种起伏跌宕的层次美,给人一种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的开阔感;从低处往高处仰视,整个村落气势恢宏、巍然屹立在山冈上。


  这种随形就势的聚落形态,可以说全部是自然地理形势所赋予的。再如临县李家山村,其民居依据地形层叠建设,下部建筑的屋顶就是上部建筑的庭院,使得室内外空间融会贯通,这种因地制宜的规划方式体现了乡民高超的创造力,更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这些窑洞建筑形成了一些极具特色的空间。它们顺山形台地跌落而下,构成相对完备的叠院体系,这些院子彼此互连,上下相通,院内形成公共活动场所,院顶作为入口及交往平台,是中国传统四合院体系与山地特色相结合的产物。


汾西师家沟村外观


  (三)毗连农田


  山西传统乡村聚落不仅与自然结合,创造了村落中自然环境之美,而且靠近农田,方便农业生产。临县西湾村位于碛口镇东北2公里处,背靠眼眼山,左邻湫水河,右邻卧虎山,依山傍水,避风向阳。因处于侯台镇西侧的山湾里,故称“西湾村”。西湾村于明末清初,随碛口镇水陆码头一并崛起。西湾村依山而建,较平坦的台塬地带留作农田。远眺该村落,山形、水色、田畦、人家,自然完美地统一在一起,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理念,是传统人居环境的杰出典范。


  昔阳长岭古村坐落于山西省中部东境、太行山西麓,村庄建于界都乡寨垴山底部西下的一条大岭上,故名长岭村。村庄地形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形似一条长龙,有“龙岗”“龙脉”之说。村落依岭而建,岭为东西向,南有河沟,北有岭后底沟,自然环境优美,呈阶梯状。整体建筑群雄踞在向阳的坡上,由西到东错落有致地排列,古民居院落依山而建,从整体来看,呈现出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的布局方式。村落选址环山叠翠,僻静风雅,土地肥沃,草木丛生。


  村内重视农耕文明发展,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谷子、小杂粮等。其村落形态既体现了人工规划的痕迹,又反映了自然生长的发展特征。长岭村别具一格的选址,不仅使村落具有较好的景观环境、地理优势,而且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村落的位置及走向使其可获得良好的日照与屏障,村落的空间布局使其可随自然地形组织院落及街道排水。


临县李家山村


  (四)有利防卫


  现存的山西传统乡村聚落大部分形成于明代。明末清初,社会动荡,特别是陕西农民军的数次侵袭,给山西乡民造成了很大干扰。保障生存环境安全是山西乡村聚落选址的重要因素,一些易守难攻的地域便成为聚落的理想基址。在一些平原地带无险可守,境内居民多修筑堡寨御敌。堡寨正是基于这种目的出现的典型聚落。清中期,一个堡就是一个村,如乾隆《孝义县志》记载:“南小堡,城东十八里,文峪河东平地九十一户。”


  聚落,人口稠密。据《夏县志》载:“今墙垣坚厚,居民稠密,仍旧名焉。”夏门村位于灵石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于太行、吕梁两山对峙的汾河峡谷处。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夏门村依山抱水,前有汾河,后有山脉,由下自上,拾级而修。古堡核心区从下至上一条巷道贯通,自旧街入堡处建有头堡门,沿石巷道至堡后的后堡门,前后两门一关,堡内自成一体。进头堡门往东,经二堡门,折三堡门便进入百尺楼中心区。


  夏门村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当属建于汾河之滨、悬崖峭壁之上的“百尺楼”。该楼面东倚西,紧临滔滔汾水,如刀劈斧凿般笔直通天,高40余米,为4层砖拱建筑,层层用木梯相通,一直到楼顶,具有较强的防卫性。位于娘子关镇西8公里的下董寨、上董寨村,始建于东汉中平年间,《山西通志》记载:“董卓垒在县城东北90里,即承天军址,汉董卓为并州牧,驻兵于此。”董卓垒依山面河,以石头筑成,建在卧龙岗上,其下有水流湍急的温河,历史上称其“车不能行,马不能并,一卒当道,万夫莫入”,进可出太行直下冀中平原,扼控燕赵;退可依河东大地,据险防守,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关隘要道。


  现存有古垒分为上董寨、下董寨两村,上董寨地势平缓,下董寨地势险要。古街内均为青石砌筑,两侧院落也多为石头建筑。村内民风淳朴,男性多尚武,至今仍存有正月十六跑马、耍社火之俗。


  (五)沿途成果


  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中,聚落的交通条件随着商品贸易、社会交往的繁荣而改善,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聚落的外部交通条件日益完备,乡民逐步打破了“居不近市”的传统观念。于是,在山西的古驿道或交通枢纽处出现了规模较大、呈带状布局的乡村聚落。拦车村属泽州县晋庙铺镇,因传说这里为“孔子回车”之处而得名。该村是在古代著名的“星轺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乡村聚落。


  村内现存有十余处院落,传统建筑面积共约1.7万平方米。民居宅院四周均为两层建筑,院落的尺度较大,显得颇有气势。村中的主要街道就是古代的交通驿道,保存较为完整。天井关踞太行山南端,历史上是山西通向中原地区交通、邮驿、军事要道,当晋豫要冲,左丹右沁,背负三晋,俯瞰中原,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四面深壑,一途独通,地势险要,为古太行道之咽径、“太行八陉”之一。太行陉是三晋东南第一大关。太行陉是豫北通往晋东的一条交通要道,原古陉在河南沁阳市区北偏西15公里处关帝庙两侧,一名“丹陉”,当地人俗称“小口”。


  此陉山势陡峭,道路险窄,宽仅五步,百折回肠。原道现已很难通行,一般是走另一条“之”字形公路,即从沁阳出水南关,渡沁河,北上太行山南麓的常平镇,过大口隘,一直攀登到太行山顶上的山西晋城晋庙镇天井关,再经高平、壶关抵古上党(今长治地区)。在山顶扼守此道的天井关又名天门、太行关、楚雄关、平阳关等。《战国策》记载:“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由此可见,夏朝时就以之作为守卫太行陉的要塞了。历史同样悠久的黑石岭村也属此例。


 
标签: 传统聚落

本文标题: 山西传统乡村聚落选址的特点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11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