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计量方法和古方剂量书写方法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2-04 13:09:54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汉制古秤,以黍、铢、分、两、斤为计量单位。晋至唐代明确了10黍为1铢;6铢为1分;4分为1两;16两为1斤。

  一、计量方法


  01、唐代以前


  汉制古秤,以黍、铢、分、两、斤为计量单位。晋至唐代明确了10黍为1铢;6铢为1分;4分为1两;16两为1斤。


  02、新中国成立前


  逐步确立了斤、两、钱、分、厘、毫的计量方法。1厘为10毫;1分为10厘;1钱为10分;1两为10钱;1市斤为16两;1公斤为2市斤。因16两制,也就有了我们常说的“半斤八两”这个成语。


  03、新中国成立后


  1979年1月1日,国务院规定全国中医处方用药计量一律采用。“克”为单位的公斤制。1公斤为2市斤;1市斤为10两等于500克。


  在我国古代,医学家们为了更准确地,称量药材剂量,发明了许多有趣的计量方式。



  字


  《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撮口》


  “撮风散:亦脚蜈蚣(炙)半条……麝香一字,上为末,每服一字,竹沥调下。”


  “字”这一单位,在今天的中医药学中依然被运用。使用唐代“开元通宝”钱币作为工具,抄取药末,药末遮住铜钱上一个字的量即为“一字”,约合0.4克。


  铢


  《孙子兵法》


  “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絫;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成语“锱铢必较”,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其中的“铢”是度衡量单位“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常用于古代药方之中。



  钱匕


  《千金要方》


  “钱匕者,以大钱上全抄之;若云半钱匕者,则是一钱抄取一边尔,并用五铢钱也。钱五匕者,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之,亦令不落为度。”


  在一些中医古籍中,钱匕常作为药物量具之一,它以汉代五铢钱币作为药物计量工具,撮取时以药末不落为准,一钱匕约相当于一方寸匕的60%,约2克左右;半钱匕约1克左右;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0.5~0.6克。


  刀圭


  《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


  “凡散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一撮者,四刀圭也。”


  在中医古籍中,刀圭也是量取药末的器具。明·董毅《碧里存杂·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方寸匕


  《伤寒论·太阳病上·五苓散》


  “……上五味为散,更於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


  方寸匕,形状如刀匕,在一些中医古籍中常作为药物量器。一方寸匕大小为古代一寸正方,其容量相当于十粒梧桐子大。据学者考证,一方寸匕盛矿物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装药液则约合2.5毫升。


  时至今日,我们的一些医院和药厂仍然在使用类似于方寸匕的药物分量工具,用以手工分装粉剂和冲剂等。


  新旧两者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旧16两制的1斤=新10两制的1斤=500克


  那么16两制的“钱”与“克”之间如何换算呢?


  16两=160钱=500克


  500克÷160钱=3.125克/钱


  即1钱=3.125克


  二、古处方常用剂量书写法


  1979年后,年轻的中医师基本使用阿拉伯数字和克(g)书写处方剂量。


  而一些老中医仍常据古医书记载写法书写处方剂量,总结如下,以资识别。


古处方常用剂量书写法。


 

本文标题: 中药计量方法和古方剂量书写方法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12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