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让文物“活起来”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2-20 11:48:46  来源:文物平安  作者:尹双红
核心提示:不用亲临山西,就能近距离欣赏云冈石窟代表性龛像的风采。前不久在国家博物馆亮相的“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展上,等比例高保真3D打印复制的云冈石窟第六窟“文殊问疾”屋形龛,让不少观众惊叹连连。

  不用亲临山西,就能近距离欣赏云冈石窟代表性龛像的风采。前不久在国家博物馆亮相的“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展上,等比例高保真3D打印复制的云冈石窟第六窟“文殊问疾”屋形龛,让不少观众惊叹连连。展览上,艺术家们结合数字绘制、3D投影和AI技术等,展现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的艺术风格与丰富内涵,为观众献上一场沉浸式的艺术盛宴。


  沉睡的文物像是一扇上了锁的窗,推开这扇窗,让文物“活起来”,可以从中窥见历史的发展、文明的演变、文化的传承,而科技,就是开锁的一把关键钥匙。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文物事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优先补齐科技基础条件短板”。这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这一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为保护文物、延续文脉、繁荣文化提供有力支撑。



  很长时间内,我国考古领域存在科技手段运用不够、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的情况。如今,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黑科技”被引入考古“全链条”。比如,在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考古发掘中,考古团队采用高精度磁法、电阻率成像技术等多种地球物理探测手段,为岷江河道做了“CT检查”,通过3D模型清晰呈现砂石下的河道情况,再通过水力学试验分析文物被冲刷产生位移的规律,确定了遗址范围和重点发掘区域。从“手铲释天书”到“慧眼览古幽”,前沿技术的引入,不仅改善了文物发掘的条件,提高了发掘效率,也有利于减少发掘工作对文物的影响,更好保持文物原貌。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文物是凝固的时间,用好科技手段,可以让文物“说话”,讲述背后的故事,让沉淀的时光重新流淌。针对简牍出土后出现变色病害妨碍文字辨识问题,文物工作者采用特殊的光学成像技术,并辅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得良好的墨迹显影效果,成功识别简牍上的信息。碳十四测年、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历史的实证性认识,把我们对古代社会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年代如何,自然环境如何,人的体质特征如何,古人是怎样生产食物的……随着研究还原的要素由少到多、由简略到详细,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故事逐渐生动、立体起来。



  传承是为了更好发展,发展才能更好传承。当下,“文博热”持续、“文创风”劲吹,走进博物馆日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热门展览一票难求,文创产品供不应求。足不出户就可以“云游故宫”;借助裸眼3D技术“走入”古画;“三维”数字文物可在指尖细细赏玩……科技的力量,为文博事业发展打开了新空间,让这些承载着历史风云的“宝物”得以走进日常生活,让人们能够亲近历史,近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用好科技创新,挖掘文物的多重价值,不断拓展人们感知文化的渠道和深度,才能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更好传承文明薪火。



  知所从来,方明将往。当前,考古领域仍有许多谜题未能解开,历史的演变尚有诸多细节有待补全,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无论是更好进行遗址发掘、研究分析,还是进行文物修复、展示传播,都对用好科技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期待科技的进步能为文博事业发展提供更多解决方案,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绽放新的光彩。


 
标签: 文物

本文标题: 科技创新让文物“活起来”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13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