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画”——因时而变的美人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3-10 09:35:27  来源:《轻松趣味聊中国画》  作者:罗翔
核心提示:美女都有什么特征?美的定义有标准答案吗?历朝历代“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也许能给你一些答案。唐代尚丰腴,宋代喜婀娜,从传世的仕女画名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评价美女的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美女都有什么特征?美的定义有标准答案吗?历朝历代“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也许能给你一些答案。唐代尚丰腴,宋代喜婀娜,从传世的仕女画名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评价美女的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中国画人物画中专有一门“仕女画”。仕女画是专门以女性为题材的人物画,画中所描绘的女性,多为古代上层社会中的女子。在漫长的中国绘画史中,仕女画的风格也几经变化。随着不同时代中国人审美趣味的转变,仕女画的风格和技法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传世历代仕女画名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美女的标准,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今天社会上流行的“锥子脸”,兴起的时间并不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锥子脸”似乎不是宣传画中女性的主流脸型。从古至今,美女的相貌标准,其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今天的女性痛恨的大脸盘,是唐代美女的标准脸型。


  从唐代中期开始,直至晚唐时期,中国人对女性的主流审美观与后世存在相当大的区别。那时候的中国人,普遍认为丰腴的女性比消瘦的女性更加迷人。当然唐代人以胖为美,并非是喜爱极端的肥胖,而是那种丰满却不失婀娜的美。著名的杨贵妃,就是一个胖美人。


【唐】佚名《唐人宫乐图》

纵48.7厘米,横69.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的仕女画中,描绘了大量丰满婀娜的女性形象,如唐代佚名画家所作的《唐人宫乐图》,画中描绘的十数位嫔妃和宫女,就可算得上是唐人心目中典型的美人。《唐人宫乐图》描绘的是唐代宫廷中的嫔妃围坐在一张方桌旁,品茶赏乐的场景。


  画中的这些贵妇,穿红戴绿,珠光宝气。她们大多梳着一种名为“坠马髻”的发髻。所谓“坠马髻”,就是将发髻梳向一侧。这种发型在中晚唐时期颇为流行。作品中的中央四人,则负责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琵琶、古筝与笙。旁立的两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着节拍。从每个人脸上陶醉的表情来推想,席间的乐声理应十分优美,因为连蜷卧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惊扰到。画中的仕女,面部以“三白法”染成。“三白法”即是在人物的额头、鼻尖、下颌部位分别以白色颜料渲染。这种画法可以表现女性面部的凹凸感。也有学者猜测,“三白法”其实是再现了唐代女性的妆容。那时期的女子化妆,一般先要在面部敷上铅粉,铅粉类似于现在的底妆,用于遮瑕。然后再于腮部涂抹胭脂,于额、鼻、颔施以珍珠粉,于眉毛处描眉,最后还要在面部贴花钿。花钿的质地和形状千差万别,《唐人宫乐图》中女子所佩戴的花钿,大多位于额头中心或鬓角部位。花钿可以用金箔、云母片、鱼鳃骨、黑光纸、螺钿等多种材料制成,花形以梅花最为常见。


  描绘唐代女性美最为出色的作品,还要数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簪花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的作者为唐代大画家周昉。周昉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唐代宗和唐德宗时期(779—804)。唐代的画家,大多出身贵族。周昉同样出身显贵,担任过越州、宣州长史。周昉笔下的仕女,体态丰盈,容貌端庄,在当时就非常有名,人们称他的仕女画风格为“周家样”。


  《簪花仕女图》中描绘有六名贵妇。这六个女子或采花或漫步或戏犬,生活悠闲,神态安然。此作色彩艳丽而不失柔和,用笔细腻却不乏骨力,尤其是画家对女子身上所穿戴的薄纱的表现手法,堪称一绝。雪白的肌肤如凝脂一般,在薄薄的丝绸下隐现,呈现出曼妙而妩媚的美感。在中国的绘画史中,人物画的高峰出现于唐代,山水画、花鸟画的高峰则出现于宋代。《簪花仕女图》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巅峰之作,后来的仕女画,很少能够超越此作。


  唐代的女性化妆喜爱描眉,当时流行各种眉形,如鸳鸯眉、小山眉、垂珠眉、抚烟眉等,均曾流行一时。《簪花仕女图》中贵妇所描眉形,是中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桂叶眉”。桂叶眉形如桂叶,形阔色浓。


  《簪花仕女图》局部贵妇的“桂叶眉”


  《簪花仕女图》中的贵妇身边,绘有一只仙鹤、两只卷毛哈巴狗。唐代贵族养鹤之风盛行。在中国道教中,鹤是道士成仙升天时乘坐的神鸟。在民间有“鹤寿千年”的说法,鹤象征着长寿吉祥。古人常常将仙鹤与松柏、龟等画在一起。唐代的很多墓葬壁画中,都有仙鹤的形象,例如富平节愍太子李重俊墓、杨玄略墓等。《簪花仕女图》中的仙鹤,描绘得相当精细,能够反映出当时花鸟画的一流水平。画中的哈巴狗耷拉着耳朵,鼻子扁而平,脖子上系着红色的布带,模样和现在的京巴相似,这种狗在唐代被叫作“拂菻狗”,是一种名贵的犬种,唐初时从西域高昌传入中国,只有皇宫和显贵之家才能饲养。


  仙鹤和哈巴狗,都是唐代宫廷和贵族家中常见的宠物,寻常百姓家中是不会饲养这些动物的。《簪花仕女图》中所绘制的仙鹤和哈巴狗,为全卷增添了活泼的气氛,也反映出画中贵妇的生活情趣。


《簪花仕女图》局部仙鹤和哈巴狗


  宋代以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美女形象,与唐代的标准逐渐偏离,朝着纤弱苗条的方向一路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女性美的标准与唐代大相径庭。从丰满婀娜到纤细瘦弱,盛唐时期仕女画中健康而丰膄的气韵,至明清时期渐显萎靡。


  明代,吴门四家中的唐寅、仇英都擅长仕女画。两人的仕女画,能够代表明代中后期仕女画的最高水准。唐寅有《孟蜀宫妓图》传世。图中绘制的是四名宫妓。宫妓是供皇帝娱乐的宫女。《孟蜀宫妓图》描绘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后宫中女子相互劝酒的场景。她们头戴金莲花冠,身着云霞彩饰的道衣,面施胭脂,体貌丰润中不失娟秀,情态端庄而又娇媚。唐寅在画上跋道:“蜀后主每于宫中裹小巾,命宫妓衣道,衣冠莲花冠,日寻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滥斛,俾后想摇头之令,不无扼腕。唐寅。”可见这幅画有讽刺蜀后主荒淫之意。


  明代人所画的仕女,大多比较程式化,画中的女子仿佛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明代另一位擅长仕女画的大师仇英作有《汉宫春晓图》长卷,其中的宫女,个个相貌都类似。此画描绘了初春时节宫闱之中的日常琐事。画中的宫女们或下棋读书,或品茶观画,除了一众嫔妃、宫女之外,还包括皇子、画师、太监等人物。


  《汉宫春晓图》中有一位宫廷画师,他身穿浅色对襟宽口袖长袍,头戴官帽,蓄有胡须。画师正在对着一位地位较高的嫔妃写生。图中的老画师端坐在桌案前,一手稳稳持住画框,一手握笔细细勾染。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画家画肖像画的场景,与今天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明】仇英《汉宫春晓图》局部

绢本设色,纵30.6厘米,横574.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清代时期,中国人对女性的审美观渐趋于病态。仕女画中低眉顺眼、瘦弱无力的形象流行一时。女性本身,也以此标准衡量美丑。


  那么,清代女性眼中的女性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清初期女画家范雪仪的《吮笔敲诗图》就反映出当时女性视角下的女性美。


  范雪仪是中国画史中为数不多的女画家之一,她虽然名声不显,但其绘画技法和功力却不容小觑。


  《吮笔敲诗图》中描绘的女子,一副大家闺秀的模样。她坐在桌案旁,樱桃小嘴轻触毛笔,眼神迷离,仿佛在构思一首新诗。古人有“舔笔”的习惯。当毛笔笔锋分叉或不太柔顺的时候,往往用口中的唾沫润湿毛笔,吮出笔锋,调正笔毛,再蘸墨书写。


  《吮笔敲诗图》中的女子额头宽大,鼻子小巧挺直,眉脚低垂,一双丹凤眼似乎含情脉脉。她的头发蓬松浓密,画家经过反复渲染才达到这种效果。


  桌案上摆放的物品都是文人书房中的常见之物,如笔墨纸砚、精巧的笔洗、插着桂花的青铜尊、盘中的蔬果,都显示出画中人物的清韵和优雅。


  清代帝王对女性的审美观与士大夫阶层和平民市井阶层没有明显区别,同样是以纤弱小巧为美的。著名的《胤禛十二美人图》描绘了雍正后宫中十二位女子的形象。这套作品共有十二件,每件尺寸相同。画中女子均身着汉服,她们品茶、读书、沉吟、赏蝶,其活动内容与明代仇英笔下的《汉宫春晓图》中的宫女们没有太大的区别。


《胤禛十二美人图》之《倚榻观鹊》

故宫博物院藏


  《胤禛十二美人图》中有一件描绘的是“倚榻观鹊”。图中一位女子坐在榻上,侧身看向窗外的喜鹊。女子身后的屏风上写满了“寿”字,每个“寿”字的字形都不一样。这种样式的屏风在中国古代叫作“万寿字屏风”,寓意祈寿延年。清代宫廷内的瓷器和御用服饰上多有此类纹饰。


 

本文标题: “仕女画”——因时而变的美人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17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