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面裙在明代的流行度极高。其形制有单裙、棉裙与夹裙三种形式,与各式或长或短的上衣搭配,时称“袄裙”或“衫裙”。
它继承了宋代旋裙的二片式结构,二片裙身共用一个裙腰,裙腰左右两端缝缀系带。4个光面的“马面”裙门,在前中和后中两两交叠。在明代马面裙的膝部和底端,一般会装饰有一整条宽度统一、纹样各异的横向裙襕,时称“膝襕”“底襕”。
让我们从“裙襕”开始,走进明代马面裙,了解传统服饰之美!
一、裙襕
裙襕是明代马面裙重要装饰特色。“裙襕”指的是马面裙膝部和底端,装饰上一整条宽度统一、纹样各异的横向纹样。
黑龙江哈尔滨阿城金墓男墓主外服紫地金锦襕圆领开衩绵袍
明代马面裙的襕饰部位、宽窄因衣裙的搭配方式不同而产生宽窄和组合上的变化。明代服饰风尚之变在很多地方志或文人笔记中上都有所反映,如嘉靖时期河南开封府《太康县县志》载:
“国初时,衣衫褶前七后八,弘治间上长下短褶多;正德初上短下长三分之一……”
此时,马面裙流行的是单膝襕或双襕的形制。
明代中晚期开始盛行长身女袄。四川嘉定州嘉靖《洪雅县志》载:
“其服饰则旧多朴素,近则妇女好为艳装,髻尚挺心,两袖广长,衫几曳地。”
“两袖广长,衫几曳地”描写了嘉靖时期女衫的特点。
明代晚期,“服妖”、僭越的服饰风气流行,由于女性上衣逐渐变长,马面裙出现了宽底襕、宽底襕宽膝襕、宽底襕窄膝襕并存的式样。
二、褶裥
除了裙门交叠之外,明代马面裙的裙侧会缝烫三四对活褶,从而极大地增加明代马面裙的活动空间和服用性能。
明代马面裙侧褶中间部位的活褶极为特殊,分别相向以等距折出活褶,与腰头相接,时称“合抱褶”。
马面裙的侧褶有上下等宽的平行褶和上窄下宽的梯形褶两种形式。
上窄下宽的梯形褶马面裙的体量感强,多与短袄搭配。在明代佚名画家创作的绢本设色画《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有许多身穿马面裙的后妃们。
明代佚名画家《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身穿马面裙后妃们
三、面料
素色马面裙
素色马面裙,是指没有任何装饰平纹面料的马面裙。
在明代马面裙出土实物资料中,素色马面裙几乎贯穿整个明代时期。其实物如江苏无锡钱公达妻周氏墓出土了一套永乐年间(1403-1425年)江南地区富有人家流行的女套装:绣缘素罗短袖夹衣、万字田格纹绮长袖夹衣、素纱单裙和钉金绣牡丹纹缎鞋。
【素纱单裙】
(江苏无锡周氏墓出土)
从审美的角度而言,素纱单裙素雅含蓄,而藏在裙摆内的钉金绣缎鞋却在不经意间隐约露出金色丝线刺绣的牡丹纹。
暗花马面裙
以暗花丝织物为面料的马面裙在明代极为流行。根据底部组织结构的不同,明清时期的暗花丝织物可分为平纹地的暗花丝织物、斜纹地的暗花绫、缎纹地的暗花缎、绞经类暗花纱罗及起绒类暗花丝织物。
【团窠双龙戏珠纹暗花缎裙】
(明代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
团窠双龙戏珠纹暗花缎裙由两片一腰裙式组成,腰为布制,长约110厘米。两头有系带。每片裙身由三幅半织物拼缝而成,两头有系带。裙身为暗花缎,团窠双龙戏珠纹。
【曲水如意云纹罗裙】
(江西九江荷叶墩万黄氏明墓出土,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曲水如意云纹,以满地的曲水几何纹为骨架,内嵌如意云纹,寓意绵长不断,为明代常见的吉祥图案。
【明代墨绿色暗花纱单裙】
(孔子博物馆藏)
裙由六幅料拼缝而成,腰镶白色纱缘。中部饰云凤纹膝襕,上下卍字纹为边;裙边织海马纹等纹饰。
裙摆内衬橘红暗花纱边,裙摆处露出内衬的一条橘红暗红纱边,除了能用来丰富裙子色彩外,还能防止裙摆磨损。尤其在裙子右侧打褶接近裙身的面料底摆还织有橘色条纹二条,和底摆露出的镶边呼应。
织金马面裙
明代纺织流行遍地金装饰手法,将加入的金线织成小朵动植物花纹,四方连续排列,布满全幅布料。此种装饰形式多见于明代早期和中期版画、容像画等,其实物如北京定陵孝端皇后棺内出土的明万历红织金八宝纹罗马面裙。
【明万历红织金八宝纹罗马面裙】
(北京定陵孝端皇后棺内出土)
妆花马面裙
“妆花”是织造技法的名称,是指以彩色纬纱以二重纬的方式通过通梭或短梭的工艺技法显现花纹。明代的妆花织物,在织造工艺技术上更趋成熟,织物品种繁多,有“妆花纱”“妆花罗”“妆花缎”“妆花绢”“妆花锦”等。
【明代葱绿地妆花纱蟒裙】
(孔府旧藏)
明代葱绿地妆花纱蟒裙以织金妆花工艺织龙凤纹饰,适用等级较高,非品官及外命妇可以自行织买范围,故此判断此间马面裙应为赐服。
明代葱绿地妆花纱蟒裙局部图
该裙的主面料为二经绞底子上平纹组织显花,纹样为缠枝莲花与茶花纹。桃红色的裙腰搭配,裙身的上暗纹以及裙底的片金勾边工艺,正是这些细节的衬托而显得这条马面更加绝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