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框架中,有云:“昏(婚)礼者,礼之本也。”这一观念深入骨髓,它强调:“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政。”婚姻与家庭被视为社会构建的基础,家族在其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决定着是否“门当户对”。在这样的背景下,真正步入婚姻殿堂的两个人往往鲜有发言权,有的甚至在洞房花烛之夜才首次相见。
然而,相较于古代的这种传统,现代人的自由恋爱无疑是一场人性解放的革命。如今的年轻人,拥有自主选择伴侣的权利,通过社交活动来缔结良缘,这既体现了个性,也符合时代的潮流。其实,这种相亲方式并非现代社会的独创,其源头可追溯至宋朝。
宋朝时期,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知识的广泛传播,以及政府对人口流动的鼓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他们渴望在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之下,通过“相亲”这一形式,展现出对婚姻大事的自主决定权。那么,宋代的年轻人是如何进行相亲的呢?
《梦梁录》中曾对此有非常详细的记载:“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男以酒四杯,女则添备双杯,此礼取男强女弱之意。如新人中意,即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钗’。若不如意,则送彩缎二匹,谓之‘压惊’,则姻事不谐矣。既已插钗,则伐柯人(媒人)通好,议定礼,往女家报定。”
宋代相亲的流程大致如此:男女双方约定吉日,男方携带酒礼前往女方家中,或在园圃、湖舫中相见。相亲时,男方不会立即见到女方,女方会藏于闺房之内,暗中观察男方。若女方对男方心生好感,便会主动出房为男方斟茶,此举实则是对男方的一种暗示。随后,只要男方行插钗之礼,这门亲事便基本敲定。然而,若女方迟迟不出,那多半是她对男方并无意,这门亲事便也作罢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宋代相亲的过程中,女子并非全然被动,她们同样拥有选择权,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心意,这也是当时社会风气开放、女性地位相对较高的一种体现。
宋代相亲若成功,便进入正式的订婚阶段,定聘之礼通常分为三个环节:下定礼、下聘礼、下财礼。男方给予女方的定礼数目,是两家在媒人的协助下精心商议的结果。到了下聘礼的环节,男方通常会准备“三金”——即金钏、金镯和金帔坠,作为聘礼赠予女方,以显诚意。
怎么样,宋代的“相亲”是不是和你想象中的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