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徽州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4-03 09:23:25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徽州文化虽然是地域文化,但它代表着中华文化在南宋以后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时期具有主流文化的特征。如今,研究徽州文化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丰富性、辉煌性、独特性、典型性和全国性等特征。徽州文化的“丰富性”表现为学科门类齐全,内容丰富。

  徽州文化虽然是地域文化,但它代表着中华文化在南宋以后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时期具有主流文化的特征。如今,研究徽州文化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丰富性、辉煌性、独特性、典型性和全国性等特征。徽州文化的“丰富性”表现为学科门类齐全,内容丰富。


  徽州文献:据统计,徽州历代著述者达1800余人,成书约5000余部。国家图书馆藏古籍善本族谱共458部,其中一半以上为徽州族谱。史称徽州为“文献之邦”,鱼鳞图册、各种契约文书、账册案卷等,据统计各家收藏在30万件以上,被学者誉为与殷墟甲骨文并列的中国古代历史资料的“第五大发现”。



  徽州教育:徽州古代教育十分发达,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州有社学470多所,徽州书院有100多所。此外,家学私塾,遍布城乡,“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时称“东南邹鲁”。


  徽州刻书:宋元明清以来,徽州一直是中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刻书业繁盛,刻工甚众,名家辈出,刻书种类众多,技艺精湛,时人莫不称善。


  徽州科技:徽州科技涉及建筑学、算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诸多领域,不仅有取得巨大数学成就的戴震、程大位这样的学者,而且“新安医学”更是自成一派,誉满天下。据统计,徽州青史留名的医家就达745人,编纂的各种医籍有600多种。



  徽州艺术:新安画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艺术派别,徽州的雕刻精美绝伦,徽州的戏剧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影响深远,徽州的园林造景艺术至今仍独树一帜。


  徽州文化的“辉煌性”表现为:徽商曾雄踞中国商业舞台300余年,不仅富甲天下,更因其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儒贾互济的商业理念而闻名。徽州科举、徽州教育的发达,表现在科举考试方面成就辉煌。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与其门人创立的新安学派,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新的高峰,不仅长期影响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而且广泛影响日本、朝鲜、越南、东南亚各国乃至西方世界。始创于江永,集其大成于戴震的徽派朴学,开有清一代学术风气,徽派学者踵武戴氏,在古代文献考据、训诂和义理推阐诸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徽派遂“卓然自立,成一全盛学派”。


  徽州文化的“独特性”:徽派建筑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徽州商人贾而好儒,贾儒结合,亦贾亦仕;新安画派,师承有自,风格独特。



  徽州文化的“典型性”:徽州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徽州的土地制度、宗族制度、教育制度、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是当时时代的典型样本。


  徽州文化的“全国性”:如朱熹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其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五个世纪;徽商足迹遍布全国,“无徽不成镇”,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徽派朴学是清代学术的主流,其治学思想、方法和所取得成就,影响一个时代,与现代学术的诞生直接相关联。


 
标签: 徽州文化

本文标题: 浅谈徽州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24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