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建筑屋顶曲线的奥秘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4-04-10 13:51:13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诗经》中描绘古建筑为“如鸟斯革,如翚(hui)斯飞”,朱熹在《诗集传》写到:“其栋宇峻起,如鸟之警而革也,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盖其堂之美如此”。

  《诗经》中描绘古建筑为“如鸟斯革,如翚(hui)斯飞”,朱熹在《诗集传》写到:“其栋宇峻起,如鸟之警而革也,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盖其堂之美如此”。古人笔触下建筑的典型意向主要体现在屋顶优美的曲线,好似飞鸟展翅一般轻盈,宛如一幅画卷。那么这样美妙的屋顶曲线是怎么形成的呢,它的内在原理是什么呢?本篇文章就和大家一起探究中国古建筑中屋顶曲线的奥秘。


  中国古建筑整体的屋顶曲线实际上是由三个部分组合而成,即檐口曲线、屋面曲线和屋脊曲线。


(山西南禅寺屋顶曲线示意图)


  檐口曲线


  檐口曲线,是檐柱从当心间由内向外逐步升起而产生的曲线,即所谓檐柱的“升起”,具体可参看前期文章(中国古建筑之构架体系二)。同时,为了让檐口的角部升起的更高,获得夸张起翘的效果,工匠除了用子角梁和由昂以外,还会在檐口檩条的末端垫设生头木,此种做法称为翘角。中国古建筑之构架体系四


(生头木——山西大云寺大雄宝殿角部“起翘”效果)


  纵观中国古建筑历史,屋顶的檐口曲线经历了从无曲线→局部曲线→曲线显著→回归平缓的过程。如在遗存的汉代砖石建筑和明器里,并没有出现建筑檐口存在曲线的情况,屋角也没有做起翘处理;而在北齐时代的义慈惠石柱雕刻的建筑上,虽然檐口平直,但是屋角已经出现了起翘特征;到了唐代,在现存的国宝“佛光寺东大殿”上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檐口曲线,而宋代与唐代的有着类似的檐口曲线特征,《营造法式》中更是对檐口的构造有了专门的规定;但是到了元朝,屋顶的檐口却逐步回复到了最初的平直状态,只是局部翼角做了起翘处理,而且此种特征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唐代木构,檐口曲线显现)


(山西长治文庙大成殿,元代木构,整体檐口平顺,翼角起翘显著)


  屋面曲线


  屋面曲线,分为两种即纵向和横向曲线。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关于中国建筑屋面曲线的记载,如《考工记》里描述有:“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霤远”(可译为:近盖斗的部分高而宇曲的部分低,雨水就流淌得快而且流得远。反应了古代匠人对构筑物坡顶排水的思想),再如汉代的《西都赋》中载有:“上反宇以盖戴,激日景而纳光”(译文:曲美的屋面盖着金饰的瓦趟晶莹闪亮,与日光交相辉映使大殿内充满光亮。)。


  观察中国现存的两座唐代木构建筑——山西南禅寺和佛光寺,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建筑屋面横向曲线相对平缓,这主要是由于唐代的屋架“举高”(檩条与檩条间的垂直距离)较低;到了宋代,建筑屋架举架增加,屋面曲线自然也随之变陡。在唐宋时期,出现了在建筑的梢间槫上垫放生头木的做法,因此使得上述时期的建筑纵向曲线呈现两端起翘的效果,它和横向曲线一起组合成美妙的双曲面造型,但是这种双曲面到了明清时期已不复存在。


(河南登封市初祖庵大殿,北宋木构,屋面横向曲线较陡)


  屋脊曲线


  屋脊曲线,即位于建筑屋脊位置的曲线,常见的类型是中间低两端高的弧线造型,早在汉代建筑及明器中就有所体现。另外,在唐宋元时期的建筑会在建筑的脊槫两端设置生头木,因此这一时期的建筑屋脊曲线会较为明显生动。而屋脊曲线到了明清时期已然回归到了平直状态。


  屋顶曲线的确定方法


  决定屋顶曲线曲度最关键的因子是屋面的横向曲线——由一段接一段的折线组合而成,折线的长度就是屋顶檩条之间的斜向距离,折线的水平投影长度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椽平长”,在清《工程做法则例》中称为“步架”,在江南《营造法原》中称为“界深”,折线的垂直投影长度称为“举高”。


  确定屋面横向折线的方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叫法,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举折法”,在清《工程做法则例》中称为“举架法”,在江南《营造法原》中称为“提栈法”。


 
标签: 古建筑

本文标题: 浅谈古建筑屋顶曲线的奥秘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25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